日本行2023vol.2 DAY7 わたらせ渓谷鐵道

日本行2023vol.2 DAY7 わたらせ渓谷鐵道


在国鉄時代為了運送地方生產的礦產與加工品,在許多地方興建了支線,這些支線除了載運貨物外,也順便辦理客運載運沿線旅客。而在支撐這些地方鐵道的貨運業務停辦後,許多路線漸漸走向虧損一途,隨著国鉄末期的特定地方交通線廢線潮以及在国鉄民營化後,這型地方鐵道路線絕大部分只剩兩條路可走,一是廢線,二是轉換為第三部門鐵道。而位於群馬県的わたらせ渓谷鐵道,就是從国鉄足尾線轉換而來的第三部門鐵道,在轉換後隨之而來即是經營挑戰,該鐵道以其溪谷風光作為賣點,推出了能親近大自然的トロッコ列車,許多遊客也慕名而來。不過更吸引筆者注意的,就是由DE10牽引的列車,在日本逐漸汰換国鉄時代機關車的時代下,還能體驗到機關車牽引客車,某方面來說,這比沿線的風景還吸引筆者

11/20早上六點多
筆者自南千住的旅館出發,天色已經微亮,由於是平日,因此車站內有些許通勤人潮,在搭乘常磐線抵達上野後,接著走到地下層的月台轉乘新幹線前往高崎。平日早上的新幹線旅客並不多,在過了大宮之後窗外景色從一棟棟建築物變成了農田居多的景色,當天天氣不錯,筆者坐在窗邊吃著早餐看著窗外飛馳而過的景色,過了約一個小時,列車抵達了高崎站


高崎站匯聚數條路線於一身,筆者在此轉乘兩毛線,而一旁月台即為信越線與上越線,三條路線使用的列車均為211系。這款誕生於国鉄民營化前夕的車輛,從最初運用的東海道本線,在拔除Green Car後逐步撤退到高崎地區,原以為這款車已經進入待退的射程範圍內,沒想到東日本預計對其進行延壽工程,看來還能撐一段時間吧

7:51 列車自高崎站開出
由於是平日早上,車內坐了不少的學生與上班族,位子幾乎全坐滿,還有些人是站著,沿途幾個車站也陸續有乘客上車,而在過了前橋站後通勤人潮下了一大半,列車內也多出了不少空位。隨著列車漸漸駛離市區,遠方山脈的山脈也從房屋後面出現了,當天天氣不錯因此能清楚見到山巒層層堆疊,從高崎站開車後約過了一個小時,列車到了桐生站


筆者到了桐生站後,出站在售票機買了一張わたらせ渓谷鐵道的一日乘車券,這張乘車券可以在一日內無限次搭乘わたらせ渓谷鐵道全線。接著走回月台,月台旁わたらせ渓谷鐵道的柴油客車正在等待著發車,當天車上除了當地民眾外,還有幾名遊客

わたらせ渓谷鐵道為国鉄的足尾線,自群馬県的桐生站分歧出去,終點位於栃木県的間藤站,全線長44.1公里,共有17站。全線於1911年開通,開通時為足尾銅山為運輸自家生產的銅礦而鋪設,後來隨著日本政府的礦業政策等因素,於1918年收購全線成為国鉄足尾線,全盛時期足尾銅山生產的銅佔全國的40%,而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用C12蒸氣機關車重聯牽引的貨物列車。然而隨著銅礦枯竭,足尾銅山於1973年閉山,自此只剩濃硫酸加工的貨物列車,而本務也成了DE10柴油機關車牽引,而這最後的貨物業務也於1989年廢止,少了貨物運輸後的足尾線由於旅客數稀少,一直被国鉄列入廢線對象之一

而在国鉄民營化後,該線由JR東日本繼承,最後於1989年由群馬県當地政府出資成立わたらせ渓谷鐵道營運至今。目前全線採用ワンマン運轉,共有九輛柴油客車,兩輛柴油機關車與四輛客車,總部與車輛基地設在大間々站,而在わたらせ渓谷鐵道成立後,由於其運量持續低迷,因此其存廢問題也多次被討論,目前朝著觀光化的方向邁進,主要賣點為沿線的溪谷觀光風景與銅山遺跡的歷史見學等


8:54 列車自桐生站開車,一路和兩毛線並行至下新田站,這站為わたらせ渓谷鐵道於1992年設立,兩毛線在此並未設站,而一旁的為JR東日本的員工訓練場地與保線基地

在離開下新田站後,路線與兩毛線漸行漸遠,隨著列車搖搖晃晃的前進,筆者坐在車上欣賞著外頭的風景,這段都還是在桐生市內,沿線所見的風景以住宅為主


下一個停車站為相老站,一旁的為東武鉄道的桐生線,這站可以轉乘東武鉄道,甚至還可以轉乘東武鉄道的特急列車。這站除了設有側線可供列車交會外,遠方還可以隱約見到與上毛電鉄的立體交叉,在桐生市這個區域內匯集了四條不同公司的鐵道路線

離開了相老站後,經過了一站運動公園前後,就到了大間々站,該站為わたらせ渓谷鐵道全線的總站,わたらせ渓谷鐵道的招牌列車-トロッコわたらせ渓谷号也是從這車發車,而筆者也在此下車


下車後筆者見到側線有一輛柴油客車駛往站場的另一端,爬上天橋後,原來是要和筆者搭乘來的列車連結成兩輛編組

準備連掛的車為WTK-520型,わたらせ渓谷鐵道主要有WTK-500/WTK-510以及WTK520型三款車,這三款車均由每款車基本上塗裝與車體大同小異,差別在引進時間與部分座椅配置的不同,這三款車彼此也能互相連掛,而WTK則是わたらせ渓谷鐵道的英文“Watarase Keikoku”的簡稱。圖中的WTK-522為2021年才引進的車輛,暱稱為「こうしん」


早上的大間々站旅客不多,一開始筆者還在納悶著怎麼會要用到兩台柴油客車,而在接下來的旅程中筆者也體會到為什麼大間々站決定要出動兩台柴油客車了


就在兩台車連掛好後,遠方一台柴油客車緩緩進站,進站的是わ89-310型。這款車由富士重工業製造,1990-1993年製造,共有三台。わ89的わ當然就是指わたらせ渓谷鐵道,89則是指わ89-300型的製造年份-1989年,而わ89-310作為增備車也繼承了這樣的編法,而兩款車最大的差別則是在於頭燈與尾燈的造型不同


一左一右剛好代表兩家公司製造的地方鐵道柴油客車。由富士重工業製造的被稱作LE-Car系列,而わ89-310則是屬於LE-DC,這些車輛會隨業主不同的需求做出客製化的改變,不過主要零件依然相同,因此到不同鐵道蒐集不同樣式的LE-Car與LE-DC 也成了一種樂趣。而由新潟トランシス製造的系列則被稱作NDC,這類車不只地方鐵道會採購,部分車輛JR也會採購運用在地方線,而NDC雖然為LE-DC系列衍生而來,不過就沒有像LE-DC那樣有著較多的客製化,雖然少了點樂趣,但蒐集各自不相同的塗裝還是頗有趣的


先發車的是筆者剛剛搭乘而來的列車,兩輛柴油客車朝著遠方的山中駛去


接著發車的是わ89-313,這台車暱稱為「わたらせII」。雖然わ89-300與わ89-310共有七台車,不過目前わ89-310型只剩兩台車現役,筆者能遇到也算是頗幸運的。而隨著車輛老化,這台わ89-313也於2025年1月底退役


在月台的另一端就是車庫,一台WTK-501發動著引擎,過沒多久就往站場的另一端開去了


筆者出了站往後站走,從這可以看到站場內的車輛。車庫前停著トロッコわっしー号使用的WTK-550型,該款車為新潟トランシス於2021年製造,只有製造一台,這台WTK-551為少數的トロッコNDC

會引進這款車主要是トロッコわたらせ渓谷号經常客滿,且由機關車牽引還需調頭,而路線終點的間藤站又沒側線可以調頭,因此只能開到足尾站,而在引進WTK-551後,就可以全線運行,且運用起來更加方便,並且搭配一台相同塗裝的WTK-551,主要於假日時行駛,且全年度都會運行。可惜當天造訪時並未運行,開放式的結構也拉起帆布,整列車就這樣停在車庫前


在靠站房的股道上,停著由DE10 1678牽引的トロッコわたらせ渓谷号。這列車可說是わたらせ渓谷鐵道的招牌列車,自1998年起開始運行,每年的三月至十一月間運行,行駛區間由於桐生與間藤站不方便機關車調車的關係,因此只行駛大間々-足尾這段區間,每逢假期時總會吸引許多觀光客前來搭乘

其實最初在1992年時,就有和JR東日本借由貨車改造而成的トロッコ列車來開行觀光列車,直到1995年因JR東日本不再借出車輛而停駛。後來向JR東日本購入兩台12系客車,以及兩台由京王5000系電車改造而來的開放式客車,並將四台客車改編號為わ99型,加上兩台DE10,トロッコわたらせ渓谷号的車隊就此形成


當天運行的是国鉄色的DE10 1678,該車原為JR東日本所有,後於2000年讓渡至わたらせ渓谷鐵道。筆者抵達時司機正在爬上爬下在做行前整備,駕駛室左上角的區名札,還可以看到寫著わたらせ渓谷鐵道的簡稱「わ鐵」


另一端的車庫內還停著一台DE10 1537,這台車一樣原為JR東日本所屬,後於1998年讓渡至わたらせ渓谷鐵道。這台車還有搭配客車的塗裝,不過對筆者來說,国鉄色還是比較吸引筆者,會跑來這裡,一部分也是因為看到推特上寫著DE10 1537在維修,改用国鉄色的DE10 1678運行,所以才決定來わたらせ渓谷鐵道一趟


在看完站場上的列車後,站房旁還有兩台保存車。這台わ89-101為わたらせ渓谷鐵道創立之初即引進的わ89-100型,1989年由富士重工製造,屬於LE-Car II的一員,當時引進兩台,不過わ89-102在開業後沒多久後即被落石擊中,評估後無修復價值,成為了僅運行47天的短命車輛。剩下來的わ89-101在2013退出運行後,恢復成創業之初的塗裝被保存大間々站旁邊


跟わ89-101一起保存的還有わ89-302,該車為富士重工業於1989年製造,原有兩台車,わ89-301於2011年廢車後解體,わ89-302於2015年廢車後保存在此。這張圖能看出わ89-300與わ89-310的頭燈形式不同之處


在保存車一旁的為大間々站,和站房一起的還有わたらせ渓谷鐵道的總部。大間々這個地名若用羅馬拼音來念,為“Omama”和臺語中「黑嘛嘛」的念法一樣,倒也挺有趣的


大間々作為整條鐵路的總站,當然也有販賣不少紀念品,筆者在此購買了幾個吊飾與御守。又在窗口旁瞥見販賣硬票的消息,於是又買了數張做紀念。不過最特別的莫過於筆者購入的補充券,有兩種版本,分別是わたらせ渓谷鐵道自家的以及特別補充券,補充券類似於台鐵的手寫補票單,上面印有各站站名,站員畫好抵達站站名後即可當車票使用

買完紀念品後,筆者走到站外的便利商店補給,想著接下來行程沒什麼地方可以吃飯,先買點飯糰麵包做預備好了。補給完成後走回車站後,發現站前停了幾台巴士,走進站內發現有不少人正在照著隊伍前往搭乘トロッコわたらせ渓谷号,看他們身上都別著識別用的徽章,還有導遊揮著旗子,看起來是旅行團安排的行程


除了搭乘トロッコわたらせ渓谷号的旅行團外,月台上也有不少旅客等著搭乘列車。駛進月台的是剛剛見到的わ89-313,筆者隨著人潮上車,原本還有空位的柴油客車瞬間被擠得水洩不通,筆者找了個車門旁的位子站著,わ89-313車內有廁所的設計,因此車內空間被吃掉了一部分,整台車顯得更加擁擠,能在地方鐵道的平日遇到這麼多的人潮,挺讓人意外的

自大間々開車後,列車漸漸往山中開去,同時右方也出現了渡良瀬川,這條河川與鐵道一路並行,鐵道也是沿著溪谷而建,わたらせ渓谷鐵道的名字就是因此而來的。沿途除了溪谷風光外,還有不少人工開鑿而成的隧道,路線也沿著溪谷蜿蜒前往,有種回到平溪線的感覺


在中途幾個車站停車時,筆者注意到車門的形式和公車常使用的折疊門相當相似。這也是LE-Car 的特色之一,許多零件可以和公車相通,例如引擎就是採用同一款,這樣可以大幅減輕後勤壓力,某方面來說也是真正的“Rail Bus”。不過新潟トランシス製造的NDC就是以鐵道車輛的標準製造,沒辦法和公車零件相通,這也是NDC與LE-Car的差異之一

而在沿線幾個車站除了幾個乘客上下車外,車內還是一樣擁擠,其他乘客看起來以歐巴桑與歐吉桑為主,看起來應該也是來旅遊的吧,接著列車抵達了筆者的下車站-花輪


抵達花輪站後,只有筆者一人下車,下車後拿出相機拍攝離去的列車,車上的乘客還和筆者揮手道別


花輪站為無人站,照片中的建築物其實是當地的活動中心,上下車則從兩棟建物中間的通道走到月台。筆者造訪時有一位歐吉桑在月台旁整理植栽,車站的喇叭播放著民謠,還有一隻貓懶洋洋得躺在地上曬著太陽,好一幅悠閒的氣息

走出車站後,在車站前的巷子即可看到路底的渡良瀬川的對岸,左轉後沿著道路一路前行,塗裝路過一家餐館,外面還貼著菜單,看起來挺好吃的而且便宜,可惜當天公休


接著往下走是一片村莊,還有一家雜貨店,街上沒什麼人車,一樣又是一個安靜的小村莊,筆者漫步在這條安靜的街道上,繼續往攝影點前進


筆者到了攝影點後等待列車到來,此時天氣出了意想不到的變化。原本晴朗的天氣,突然飄起了一兩滴雨滴,接著漸漸變大,不過往天空看去卻還是出大太陽,加上筆者事前看天氣預報是晴天,因此沒帶傘出門,只好再度用防水外套當雨衣來穿

這種下著太陽雨的天氣在日本的鄉野傳說裡,就是山裡的狐狸在娶新娘,大人會要求小孩子不要亂跑。聽起來應該是為了怕小孩在山區變化多端的天氣裡出意外,加上日本鄉野傳說裡對狐狸的刻畫比較偏向會將小孩拐走的角色,或許多少能起到警告的作用吧,不過當天筆者並未見到狐狸,更未見到迎娶隊伍


就在筆者一邊念著這什麼怪天氣一邊等車時,遠處傳來了DE10的鳴笛聲,由於附近沒什麼其他聲音,使得在遠處就可以聽到鳴笛聲。接著平交道響起,国鉄色的DE10牽引著トロッコわたらせ渓谷号緩緩駛來,果然還是国鉄色的DE10最對味


當天車上乘客不少,應該就是剛剛在大間々站遇到的旅行團。而在列車尾端可以看到車長,由於不用連掛其他車廂,因此12系的車門是封住的,並且拆掉了風檔,車尾還可以看到有著野鳥-冠魚狗的圖案

トロッコわたらせ渓谷号離去後,筆者看了一下時刻表,發現還有一班柴油客車能拍,於是走到旁邊的橋上取景,橋的旁邊就是山壁,因此陽光被山壁遮住而產生了一大塊陰影,而當筆者走到陰影中時,頓時覺得體感溫度下降了好幾度,明明隔著一座橋,兩岸的溫度相差居然如此之大,難怪要告誡小孩子不要亂跑


過沒多久,柴油客車伴隨著鳴笛出現了,筆者帶的鏡頭似乎有點太長,無法帶入整個溪谷,較為可惜,不過總覺得有種基隆河的感覺

這個攝影點到位置只好在花輪站與下一站-中野站的中間,於是筆者決定走到中野站等車。此時雨勢也停歇,而太陽依然掛在天空中,沿著小路走了約十分鐘後,中野站出現在了眼前


中野站為無人站,為わたらせ渓谷鐵道成立後所設立的車站。站外除了一兩間民房外,就只剩下一座跨到溪谷對岸的橋樑與公廁,而且公廁還有整理過的感覺,外觀還是一個小木屋的造型

筆者坐在月台上,吃著前一天買的麵包與剛剛買的飯糰等待列車的到來,翻開中野站的日平均下車人數,最近一次更新為2018年,僅有8人,難怪只有筆者一人了。除了四周的鳥叫聲外,只剩下了風聲,不過柴油客車的鳴笛聲又打破了安寧,接著平交道響起,筆者上了車找了個位子坐下,繼續往足尾前進

中野站開車後,途中停靠了小中站,接著列車先後通過了兩個隧道,來到了整條鐵路的中間站-神戶站


雖然名叫神戶,但和那個有牛排的神戶大不相同,這個神戶站為わたらせ渓谷鐵道的中間站,除了備有雙線以及兩個月台可供列車交會外,還設有天橋,而筆者趁著停車的十分鐘下車走走


神戶站月台旁有一間名叫-列車のレストラン「清流」的餐廳,該餐廳由兩輛原本東武鉄道的DRC車廂改造而來。這裡的DRC並非台鐵的柴油客車,而是之前造訪的東武博物館中的1720系電車


回到車上後,發現旁邊餐廳的店員居然拿著籃子裡面裝著食物上車來賣,賣的食物從炸物到便當都有,甚至還有咖啡等熱飲,原本以為沿線沒東西可吃,沒想到居然在神戶站有這樣子的車上販賣,而筆者也順勢買了一個便當來吃


筆者買了一個名叫「やまと豚弁当」的便當,裡面有著筍子跟地瓜,以及相當顯眼的豬肉片在白飯上。豬肉上頭的醬汁是是用醬油和蔬果煮成的,豬肉也很軟嫩,配菜的部分也是走口味清淡的路線,便當還附了一條印著トロッコわたらせ渓谷号的毛巾。不過除了份量有點不足外,還有個小缺點,或許是沒等冷飯了才蓋上蓋子,導致裡面的水蒸氣有點多而悶在裡面,不過整體來說還是相當不錯

在筆者吃便當的同時,列車也在持續前進,先是過了穿過了長5.2公里的草木隧道後,列車駛上第一渡良瀨川橋樑,顧名思義這座鋼樑橋橫跨渡良瀨溪。目前列車行走的是1973年完工的新線,過去的橋梁在較下游處,不過隨著一旁的草木水壩蓋起後,連帶原有的草木站以及舊橋與舊隧道通通都成了集水區的一部分。接著列車來到沢入站,雖然為無人站,但一樣設有側線可供交會列車,列車在此交會列車後再次出發。隨後又進入了兩處隧道,此時列車已從群馬県開進了栃木県


在過了第一渡良瀨川橋梁後,渡良瀨川從路線右側變成了在左側,沿線可見對岸山壁的楓樹漸漸轉紅,每年這時候總會吸引許多觀光客前來到此賞楓,而列車也特別放慢些許速度讓乘客一覽美景,雖然聽說今年楓紅的盛況不如往年,但筆者認為這樣就已相當足夠。接著在過了原向站後,列車再度跨過渡良瀨川,溪谷又變回了在右手邊,只是這次路線旁不再貼著溪谷,反倒漸漸出現了一些建物


接著列車來到通洞站,月台上的牌子寫著足尾銅山觀光,而足尾銅山即為足尾線最初的興建原因-為了將該處載運銅礦到各地

足尾銅山最早可追溯到江戶幕府時代即開始開採,當時尚為人工開採,生產量並不高。直到明治時期發現到了豐厚的銅礦,並且引進機械開採,這才開啟了足尾銅山的黃金年代,直到1973年才正式停採。而當年的廠房與機具等依然留在原地,從車上即可見到,遙想當年的輝煌,目前足尾銅山內部的軌道有一部分開放參觀,遊客可以搭乘礦車進入參訪。而在不遠處的古河足尾歴史館內,更保存大量的輕便鐵道車輛,且還有動態保存的車輛,不過該館僅在四月至十一月的第一個周末開放,只好下次有機會再來參訪


通洞站開車後沒多久,列車即來到了足尾站,一旁的海拔標記著處除為六百四十公尺,若對照阿里山森林鐵道的話,位置大概是在樟腦寮至獨立山中間


足尾站第二月台旁停著トロッコわたらせ渓谷号,前面提到由於終點間藤無法掉頭,因此由機關車牽引的列車只到足尾站止

足尾站過去曾有站場,不過隨著貨物的停辦,站場早已淹沒在荒煙漫草中。說到足尾線的貨物,那就不得不提到真正的終點-足尾本山,雖然間藤為目前的終點,但路線依然往下到了位於足尾本山的工廠裡,這段是貨物線因此不開放旅客搭乘,過去曾作為足尾線命脈的足尾銅山,隨著銅礦逐漸枯竭以及發生了嚴重的「足尾礦毒事件」等影響而閉礦,最後的濃硫酸加工列車於1989年停駛後,整座工廠就這樣沉睡在深山之中宛如末日過後的場景。如今成了許多影視作品取景地,更吸引許多廢墟愛好者前來探察,不過由於整座工廠依然為私人財產,請勿擅闖,如今偶有活動會帶團進入探訪,一窺那風光一時的銅礦年代


足尾站雖有個古色古香的站房,但其實已成為無人站,站外有一家雜貨店,接著是整齊規劃過的街道,為過去足尾銅山的宿舍群遺跡,遠處可見在整修中古河掛水俱樂部。當天風還不小,幾名歐巴桑進到候車室避風,不過車站大門到是有點難關上,見她們關得些許吃力,筆者上前幫忙,也是花了一番力氣才將其關上



而在足尾站外還有保存了一批車輛,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群調車機

左上的是車號D805的調車機,昭和46年(1971年),由協三工業製造,,重10噸。該車原為動態保存,不過由於故障的緣故改為靜態保存

右上的是車號不明的調車機,昭和40年(1965年),由日本運送機株式會社製造,重10噸。該車為較古老的形式,還可以看到是採用連桿帶動的形式

左下的是車號不明的調車機,製造年份不明,由ニチユ公司製造,重8噸。值得注意的是,其底盤有兩個斜角,這樣的設計是為了在冬季裝上除雪鏟,並且還是採用連桿帶動的形式

右下的是編號DB064的調車機,昭和39年(1964年),由日立製造,該車最後被位於東北本線上的矢板站的日本通運所有,後來被NPO法人足尾歴史館購入,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足尾站前的側線動態運行


調車機上還有著古河礦業的社徽,該公司開啟了足尾銅山的黃金歲月,但在那個重視發展的年代,卻也因此造成了當地不小的生態危害以及發生銅中毒事件,或許我們能做的只有將其教訓銘記在心,避免再度發生類似的悲劇


在DB064前還有一串貨車,分別是タキ35811/タキ39312以及ヨ8928,DB064動態保存時就是牽引這列車運行。而這當中的タキ39312即為最後的濃硫酸運輸用車,上面還有著古河機械金屬的字樣


接著在貨物月台旁停放著兩台柴油客車,分別是キハ35 70以及キハ30 35,過去兩台車都是首都圈色,後來才塗成一台国鉄色一台首都圈色。雖然兩台車的外觀較為破敗,但通電後依然可以開啟頭尾燈與車內燈光以及開關車門,而車內也陳設許多鐵道文物,這些東西也都是前面提到的NPO法人足尾歴史館所有


從車站旁望去,遠處的国鉄色DE10與首都圈色的キハ35,兩者都曾是足尾線的主力車種,還真的有回到国鉄時代的感覺

在看完幾台保存車後,筆者回到車站內,此時車站多了一群觀光客,感覺是要搭乘トロッコわたらせ渓谷号的,此時站外也下起了雨,因此足尾站狹小的候車室內頓時擠滿了人


此時從間藤回來的柴油客車也開進站了,駕駛室裡兩名司機,看起來是前輩在帶後輩,剛剛筆者從中野站搭乘來足尾站時,也能聽到駕駛室內傳來司機認真呼喊呼喚應答的聲音,看來わたらせ渓谷鐵道加入了一批新血


在柴油客車駛離足尾站後,トロッコわたらせ渓谷号開始調車,列車先是開往間藤方向,然後停在道岔後


接著負責引導的調車工探頭出來,引導後方的DE10將車廂推入月台,這樣推進月台的畫面,讓人想起了上野那個還有客車到開的年代,許多客車列車也是這樣推進運轉從尾久車輛中心開到上野站

在列車停妥後,DE10也開始調頭。此時月台上除了剛剛的團客外,還有一些散客,當中也包含筆者,而此時站務要求要搭乘列車的旅客排成兩隊,於是筆者也加入了列隊


接著跟車長購入了整理券,雖然筆者有購買了一日券,但要搭乘トロッコわたらせ渓谷号,還是要購買一張整理券才能上車,成人票為520日幣。而在わたらせ渓谷鐵道的官網上,除了能網路購票,還可以從上面查到列車的滿席狀況,可說是相當方便


停在月台旁的兩台開放式車廂,很難想像這兩台客車是用通勤電車改造而來


由於是自由席,筆者上車後挑了一個最前面的位子坐下,其他的團客都跑去坐其他兩台開放式車廂了,12系中只有筆者還幾名散客。比起後方的喧鬧,筆者這車相對安靜許多,座椅下方的暖氣口的暖氣讓車子內溫暖了些

13:57 トロッコわたらせ渓谷4号在伴隨著DE10的鳴笛下自足尾站發車,車外又飄起了細雨,開車後冷風又從窗戶灌入,筆者只好將外套穿起並套上帽子,看起來就像卡通南方公園裡的角色-阿尼

トロッコわたらせ渓谷号運行的速度感覺跟柴油客車差不多,沿途可見許多觀光客和列車揮手,筆者也揮手打了招呼回去,這也算是觀光車的特色吧。列車在足尾站稍作停留,接著跨過第二渡良瀬川橋樑後,溪谷風光再出現在車窗外


這時車勤人員推著推車賣起了紀念品,筆者買了一個国鉄色DE10的徽章。由於筆者坐的是靠山壁這側,因此自過了第二渡良瀬川橋樑後,沿路都是看著山壁前行,此時筆者也察覺到列車速度放得更慢了,是要給車上乘客更方便欣賞溪谷風光吧,筆者另一側的位置也沒有人,因此也能透過車窗看著風景


途中經過隧道時,列車的日光燈並沒有全亮,還有些閃爍,隨著列車搖晃前行,搭配昏暗的燈光,總感覺等一下穿出隧道時會回到昭和年代


而廁所更是充滿昭和風情,陶瓷製的洗手台,鐵製的馬桶,配上小型的通風窗,雖然筆者沒搭乘過其他鐵道公司的12系,但能感受到わたらせ渓谷鐵道的12系做的改造並不大


列車沿著溪谷前行,沿途經過許多彎道,筆者伸出相機往後拍攝其他節車廂,可以看到其他乘客也拿出手機拍攝外頭的風景。開放式車廂的好處,除了拍攝風景不會被玻璃反光所阻擋外,更讓更加親近大自然體驗沿線的風光,因此わたらせ渓谷鐵道才會以此作為賣點

列車再度回到第一渡良瀬川橋樑,列車在橋上行駛速度更慢了些甚至還一度停車,在橋上看著下方溪谷的潺潺流水別有一番風味,接著又鑽入了草木隧道,列車再度駛進一片漆黑,此時也能感受到列車些許加了點速,穿出隧道後又回到了神戶站


午後的神戶站更加安靜了些,陽光斜灑在站房與月台上,一幅標準的鄉間小站風情


列車抵達神戶站後在此停留接近十分鐘,筆者探出頭看到了熟悉的身影,那就是剛剛筆者行經神戶站時上車販賣食物的歐巴桑們。這次她們手拿著托盤,在月台上叫賣著,若有乘客要購買,則會跑過去將商品交給乘客並收錢,感覺像是過去花東線的池上站在叫賣便當一樣

隨著發車時間到了,列車再次鳴笛出發,原本賣東西的歐巴桑們也揮著手向旅客道別。在剛剛再次跨過了渡良川後,溪谷又回來在筆者這邊的車窗外


筆者伸出相機向車頭拍去,DE10行駛在蜿蜒的路線上,一旁就是溪谷,又讓人出現了平溪線的錯覺。一條線上能一次體驗到台鐵的宜蘭線和平溪線甚至還有花東線,三種風情一次擁有


在漸漸離開山區後,窗外的天氣也漸漸好轉,途徑一處跨線橋,上頭還可以見到幾名同好在上頭拍攝列車,窗外的風景也在陽光的照射下更加美麗

隨著列車一路前行,筆者也一路看著窗外的風景,享受著這悠閒的鐵道之旅。當天車上大部分乘客都是歐吉桑歐巴桑,加上坐在国鉄12系裡,真的有種晃回国鉄足尾線的錯覺,彷彿等一下跟我們交會的列車不是NDC,而是国鉄的キハ20

就在筆者看著窗外的風景,一邊想像国鉄的足尾線會是什麼樣的風情時,窗外的風景漸漸出現了建築物,並且離溪谷越來越遠,這也在暗示著終點-大間々快到了


15:46 隨著列車抵達大間々,這趟充滿昭和與国鉄風情的旅程也告一段落了。列車停妥後,旅客魚貫下車,筆者走到了車前拍照留念,從開放式車廂下車的團客則走出車站上了遊覽車,筆者則是坐上柴油客車,回到桐生站

此時已接近放學時刻,筆者的對面坐著一對穿著學生制服的情侶,看著他們沿路打情罵俏,不免讓筆者覺得年輕真好。夕陽也從車窗照射進了車內,而夕陽也因窗外的建築物在車內產生了形狀各異的光影,開進和兩毛線並行區間後,則出現了電車線的光影,在這光影的變化的伴奏之下,列車開進了桐生站

桐生站月台上也有著不少學生,筆者上車後發覺車上大概八成的乘客都是放學的學生,有些跟朋友坐在一起小聲的聊著,有些自顧自的滑著手機,有些閉上眼閉目養神。筆者自小到大都是自行騎車或走路上下學,這種通勤時段搭車的經驗倒是相當稀少,反而在一些影視作品中常見到,而這兩趟日本行,筆者也常常混在通勤人潮中 假裝自己也是當中的一份子,儘管身上的行李總讓自己顯得突兀,但還是想體驗看看這種感覺

旅行,不就是為了體驗看看不同的風景嗎?

隨著列車抵達高崎站,車上的乘客在此下車,不過當然也有幾名乘客依然睡在車上,筆者見狀也前往將其搖醒,提醒著他們終點站到了


筆者走到高崎站的便當賣店,發現居然有賣信越本線的名物-峠の釜めし。這份便當最初在橫川站販賣,以用陶瓷做的小碗裝著便當而聞名,筆者早就久仰其大名,不過由於陶瓷做的便當盒並不輕,因此推出了紙碗的版本,內容物不變,讓旅客更方便享用這份美味,筆者二話不說買了一個來吃


筆者坐在回程的新幹線上享用這份便當,打開便當首先能看到相當多的菜色。首先是當中的釜飯,為加了高湯一起熬煮的白飯,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上頭的配菜以醃菜為主,不過每道菜的調味並不會太重,裡面主要有栗子,筍子,豌豆,牛蒡等菜色,當然也是採用當地的農產品。而雞肉的調味在獨家的醬汁的熬煮下,不但肉不柴且相當入味,不過整份便當裡筆者最愛的莫過於那幾朵香菇了,熬煮的入味且還保有嫩度,搞得筆者都想跑去橫川單買好幾份香菇來配飯了

這份便當是冷的,許多台灣人或許不習慣,不過對筆者來說,這才是正統的味道。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還是份量太小,不過就是這樣的小巧精緻風,才是這份峠の釜めし的精髓吧

這趟わたらせ渓谷鐵道之旅,一開始並未被筆者安排進行程中,完全是偶然看到国鉄色DE10的照片,於是萌生前往一趟的念頭。事實證明,這趟旅程筆者相當滿足,不但搭到了国鉄風情滿滿的トロッコわたらせ渓谷号,還有見到各種型態的柴油客車,雖然這條鐵路位於群馬這個一般觀光客可能忽略的一角,但其魅力絕對值得前來一訪。而わたらせ渓谷鐵道更是將自然觀光與歷史遺跡做了一個完美的融合。筆者內心也萌生了再來一次的念頭,下一次造訪或許會以銅山歷史為主,造訪足尾銅山觀光,以及前去拜訪那個保存許多輕便鐵道車輛的古河足尾歷史館,如果可以參加足尾本山的見學行程那就更好了

隨著筆者的日本行漸到尾聲,回到東京後還約了許久未見的朋友見面,而在前往的路上,更是前往山万ユーカリが丘線這條特別的路線,這條有建商興建並營運的路線,又是有別於傳統鐵道甚至地方鐵道的另一番風格

點此閱讀上一篇:秩父鉄道
點此閱讀下一篇:山万ユーカリが丘線
最後附上幾段影片: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日本行2024vol.2 DAY9 くろがね線

比較不一樣的機關車-全台現役私有調車機一覽

日本行2024vol.2 DAY4 王滝森林鉄道 林鉄フェス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