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行2024vol.1 DAY0+1 入境-三岐鉄道北勢線
日本行2024vol.1 DAY0+1 入境-三岐鉄道北勢線
在去年兩趟日本行中,筆者造訪的都是以関東地區為主的地方鉄道與產業鐵道為主。而這次則打算往南前進,探訪中部地區以及西日本地區的地方鐵道與產業鐵道。本文以因篇幅問題而無法一起介紹的三岐鉄道北勢線以及入境為主
3/19早上
筆者自家中前往桃園國際機場。這次和以往不同的是,搭乘的不再是紅眼班機,前往的也不是成田機場,而是位於愛知的中部國際機場
這次筆者選擇的是來自馬來西亞的峇迪航空,主要會挑選這家的原因除了有直飛中部國際機場外,還有送免費的托運行李,雖然筆者去程的行李比去回程往往都是少上很多,但至少不必像上次那樣為了不超重,而不斷對行李輕量化
登機後筆者拿出自家推的立牌拍照,而旁邊的乘客看到後也和筆者搭話。原來旁邊兩位乘客也是偶像飯,他們是要去櫻坂46的活動,不過他們也有在看AKB48等其他團的偶像。雖然飯的團體不一樣,但彼此都是喜歡各自的推,大家都是自己人
這是筆者第一次在白天搭乘飛機離開桃園國際機場,隨著飛機滑行進跑道,接著感受飛機引擎加速接著拉起機體,台灣的土地在窗外漸漸變小,接著飛進雲中,隨著窗外變成白色一片,筆者也閉上眼小睡片刻。等到醒來後,可以感受到飛機正在慢慢下降,看來接近日本了
穿出雲層後,日本的土地出現在窗外。比起前幾次都只能看到晨曦中的房総半島,這次看到的是下午時分的愛知地區
中部國際機場座落於伊勢灣內,為一處填海造陸而成的機場,隨著窗戶出現工廠與海洋,意味著機場快到了。降落後沒多久即到了航廈,整體滑行的時間沒很久
走進航廈後,筆者發現四周似乎除了我們這架航班外,沒有其他航班的旅客,整個航廈顯得空曠許多,連過海關都快上許多,也沒排上什麼隊,一切相當順暢,整個流程花了十分鐘不到
其速度之快,甚至連到等行李的地方時,轉盤都還沒開始轉,等了幾分鐘後才開始作動,筆者等了一段時間後也拿到自己的行李了,接著出關直奔櫃檯領取JR PASS ,領取好後,再前往對面的名鉄車站,將西瓜卡儲值完畢後,跳上列車。整個流程筆者原定要花上一小時,不過沒想到僅花了一半的時間
中部國際機場對外聯繫的鐵路由名古屋鉄道(以下稱名鉄)經營,筆者上車後過沒多久列車隨即出發,跨過跨海大橋後,列車奔馳在伊勢灣沿岸,正值下班通勤時間,因此車上有不少下班的通勤旅客,隨著列車越來越接近名古屋市區,車窗外的天色也漸漸暗了下來,筆者也準備在近鉄名古屋站下車,於此轉乘近鉄
當天筆者下榻的旅館位於三重県的四日市,需在名古屋站轉乘近畿日本鉄道(以下簡稱近鉄),這條路線使用的是1435的標準軌距,而非常見的1067窄軌。前往四日市的車上,乘客數比剛剛名鉄還要多上不少,出了位於地下的名古屋站後,外頭的天色也已經暗了下來,就這樣晃了半小時後,即到了四日市
筆者下榻的旅館就在近鉄四日市站外頭,走路僅需三分鐘就可以抵達,外頭就是商店街與賣場,可說是相當方便。從房間就可以看到窗外的近鉄四日市站,筆者放好行李後,出門覓食
筆者找了一家拉麵店,點了一份麵跟餃子,比起連鎖店,筆者更喜歡到處找非連鎖的店來吃。想到上一次來日本的第一餐也是拉麵,濃郁的湯頭配上有勁道的麵條,希望這趟旅程也能順利走完吧,吃飽後筆者回到旅館休息
3/20下午
在結束三岐線的行程,筆者步行前往北勢線。雖然北勢線與三岐線同樣都是屬於三岐鉄道所有,但兩條路線並未相接,從地圖上來看兩條路線雖然平行,但彼此還是有著一段距離,兩條路線最接近的地方則位於三岐線的東藤原站與北勢線的阿下喜站,步行約20分鐘的距離
從東藤原站出發後,先是沿著三岐線走,接著左轉後走一段直接走進一片樹林。能感受到樹林中冷了一些,雖然偶爾有車通過,但沒有其他路人,大部分的時候都是只有筆者一人,如果跑出什麼野生動物也不讓人意外就是
走出樹林後往回看還能見到東藤原站一旁山上的礦場,上頭或許還在下著雪
繼續往前走,跨過一條馬路後接著左轉,即可見到阿下喜站所在的北勢町。此時雖然天氣早已放晴,但風勢依然不小,在強風的吹襲下更添幾分寒意,路過一片竹林,裡頭的竹子被風吹得嘎嘎作響。繼續往下走,阿下喜站就在不遠處了
阿下喜站座落在町內,這裡一樣可以使用三岐鉄道的一日券
三岐鉄道北勢線開通於1914年,最初為北勢鉄道所有,後於1931年電氣化完成,並在1934年改名為北勢電気鉄道,全長20.4公里,使用762mm軌距。1940年時由於頒布「陸運統制令」,因此北勢電気鉄道與其他六家鉄道事業以及各家公車業者合併成為三重交通。在1964年由三重交通成立的子公司-三重電気鉄道成立,在隔年又與近畿日本鉄道合併,北勢線成為近鉄旗下的路線之一
2000年時由於北勢線營運狀況不佳,因此近鉄提出廢線的方案,2002年正式提交国土交通省,而在當地民眾的反對下,提出了將北勢線交由三岐鉄道管理的方案。2003年該方案被国土交通省認可,最終於同年4月正式改由三岐鉄道經營,改成三岐鉄道北勢線。期間雖然一直有傳出廢線的聲浪,但在地方自治體成立-北勢線對策室,和鐵路公司本身合作,提出並執行相關近代化政策,讓這條100多年歷史的電氣化輕便鐵道,得以繼續奔馳下去
在阿下喜站旁邊有著一處輕便鐵道博物館,裡頭展示著一台過去北勢線使用的電車,外圍還圍著一圈可載人的小火車軌道。該館由當地志工經營,每個月的第一和第三個星期日開放
裡頭展示電車為モニ226,該車為1931年由日本車輛製造,為北勢線電氣化後的第一批電車,同樣作為主力車種直到1983年退役。之後先是被保存在其他地方,後於2008年被移至阿下喜站旁保存,並且整修,最終於2011年連同博物館一同開放參觀
一旁月台上停著的是目前北勢線的主力車種-270系,該款車為近鉄在1977年引進,作為北勢線現代化升級的一部分。而中間那台特別短的車輛則為140系,過去也是像270系一樣設有駕駛台,可拆開來自行運轉,後來進行編組固定化的工程後,就成了中間車,因此可以見到中間車短了一截的畫面
北勢線電車內部採用長條椅的設計,全車並無廁所,不過可能是由於車輛狹小的關係,部分機電設備就設置在車內
從其貫通門就可以看出其狹小,可能體型魁梧一點的乘客就得側身通過了
列車自阿下喜站發車後,筆者坐在車上可以明顯聽到馬達的嗡嗡聲,以及車輪摩擦鋼軌的聲音,加速並不算快,但電門拉到頂時還是有著一定的速度。阿下喜站出發後先是駛過一片農田,接著沿著河川行駛,再來駛進一片樹林中,這段還真的頗有輕便鐵道那種開在鄉下的感覺,沿線有數個車站,在車站附近的房子較多,其他地方大部分都是農田居多
隨著列車繼續前行,在抵達東員站前,會先經過北勢線的車輛基地-北大社車輛管理區。由於是輕便鐵道,因此整個基地顯得小上許多,筆者也注意到基地內有一班顏色特別不一樣的綠色列車正在等待發車,看了一下時刻表,發現接下來有一班自東員站發車的列車,心想搞不好就是這列車的運用,於是決定在東員站下車
東員站一下車後即見到停在月台對向的工程車,這種工程車雖然常在其他鐵道見到,但762mm軌距的卻是相當少見
東員站由於車輛基地由此分歧出去,因此也算是中間的一個大站,兩班列車在此交會,司機也在此交班
雖然天氣已經放晴,但還是屬於多雲的天氣,偶爾透出的夕陽照射在黃色的車體下更顯耀眼
太陽在短暫的露臉後,也到了該下山的時間了,加上多雲的天氣,讓天色暗的更快,筆者站在月台末端,等待列車的進站。不過沒等很久,剛剛見到的綠色列車彎過彎道緩緩駛來了
這款車為200系,為三重交通於1959年引進,被運用在另一條路線-湯の山線上,編為モ4400形,並且作為該線的看板列車。後來隨著該線拓寬軌距成1435mm後,這款車即被送至北勢線繼續使用,改成為200系,而在2013年時恢復成過去三重交通時期的塗裝
200系設計上為三輛一個編組,而在固定化的工程中,另一端又掛上一台270系,成為了四輛編組。兩端編組一端是平面,一端則是湘南顏,連行先指示器都不一樣,相當有趣的一組車
中間夾著的為過去モ4400形時代三輛編組的車輛,改為200形後,將這段的駕駛室移除,並且改為中間車的樣式,從這裡就可以明顯看出前面三節後與最後一節270系原本並不是同一組車
200系內部的貫通門比起270系大上許多,或許是設計之初就為了運送較大量的旅客所設計的吧,不過內裝一樣是長條椅
車頂上還有電風扇,在這個還帶著點寒意的三月份,電風扇外部暫時用罩子罩住
自東員發車後旅客並沒有很多,直到沿線幾個通勤站,陸續上了一些通勤族與學生,窗外的風景也從農田漸漸轉為以住宅區和一些工廠為主
沿線有幾個車站有交會功能,列車也會多停幾分鐘等待交會,雖然是輕便鐵道但還是能肩負起通勤功能
隨著列車前行,由於列車車內空間狹小,用來給乘客抓的吊環在列車過彎搖晃時還會撞到行李架,讓車內咔咔聲作響,筆者站起來將手稍微往上伸即可以摸到天花板。隨著窗外的街道越來越熱鬧,這也代表著終點-西桑名快到了
西桑名就在JR與近鉄桑名站的一旁,相較於桑名站跨站式站房的氣派,北勢線的西桑名站就和北勢線的電車一樣小巧。筆者走到一旁的停車場拍下月台與電車的畫面,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應該是形容這條最好的一句話了
走上桑名站的跨站式站房,可以將北勢線/JR/近鉄,三家公司的路線盡收眼底,而三條路線的軌距分別是762/1067/1435剛剛好一次到齊
腸子本身配上洋蔥與醬汁炒過,上面有著醬汁的鹹香,洋蔥本身沒有筆者避之唯恐不及的嗆味,配上白飯相當下飯,再配上一杯生啤酒,絕配
雖然和原定會在北勢線造訪幾個車站還會多去幾個攝影點,但因上半天三岐線的行程大風吹,因此最後北勢線僅能算是路過而已。但能造訪這條極具特色的電氣化輕便鐵道,讓筆者心中更加確信要再來一次的念頭,而在四日市周圍還有一條電氣化的輕便鐵道-四日市あすなろう鉄道,或許下次可以一同造訪,體驗不一樣的輕便鐵道風情
點此閱讀第二次造訪北勢線:再訪北勢線-四日市あすなろう鉄道
點此閱讀上一篇:三岐鉄道三岐線
點此閱讀下一篇:名古屋臨海鉄道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