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行2025vol.1 DAY6 再訪北勢線-四日市あすなろう鉄道
日本行2025vol.1 DAY6 再訪北勢線-四日市あすなろう鉄道
5/20早上六點半
筆者自位於桑名站前的旅館起床,原本想著一早用早餐的人應該不會很多,所以還在房間內滑了下手機才下樓去吃早餐,沒想到人比想像中還多,看了看時間再看看排隊的人潮,最後決定放棄在旅館吃早餐,先去搭車要緊
走過馬路來到三岐鉄道北勢線的西桑名站,這裡為北勢線的起點,北勢線雖然筆者之前就有造訪過,但當時礙於時間因素無法好好造訪這條路線,這次利用半天的時間再造北勢線。而關於北勢線的歷史以及車輛介紹等也在此不再贅述
原本到了站房內想買張一日券,過去三岐鉄道的一日券可在一天內搭乘北勢線與三岐線無限次,售價為1200日幣,不過2025年三月起改變成三岐線與北勢線各一張,售價均是1200日幣,算是有點變相漲價。在問了站員才知道,北勢線的一日券還要綁定ICOCA才可以使用,筆者使用的SUICA無法綁定,最後只好放棄購買一日券的念頭
不過北勢線也於2025年三月時開始可以使用IC卡乘車,筆者的SUICA還是可以使用,最後刷了SUICA卡上車。早上的北勢線電車內有不少的通勤旅客,大部分都是學生,由於762mm的車廂內空間較小,所以大家都很有默契的將自己的腳收起來不影響走道行走為主。列車自西桑名站開車後搖晃前行,筆者上車前投了罐咖啡,不過還沒喝前就先隨著列車的搖晃以及舒服的冷房閉上了眼,醒來時周圍的學生乘客大部分也都已經下車,列車也朝著筆者的下車站-楚原緩緩接近
筆者搭乘來的是K76編成,北勢線的電車因為歷代更新以及固定編組化後,幾乎每組車都可以見到這樣有長有短的樣子,而這組K76編成的組成為モ276+サ1305+ク134,圖中這台ク134則是唯一一台沒有改為中間車且保有駕駛台的130形
楚原站開業於開業於1914年,目前的站房為1992年落成的,該站為附近いなべ市的主要車站,並且於7:00~9:20以及11:20~18~45為有人站,楚原站也是部分列車的終點站,後續到終點站阿下喜的班次較少,這也是筆者這趟僅以楚原站做為終點的原因
走出車站,雖然站外有著許多房屋,不過沒見到可以買早餐的便利商店,其他店舖也還沒開門營業,不過路上倒是不少許多要走去車站搭車的學生跟上班族,還有列隊前進的小學生
筆者在前往第一個攝影點的路上,走到一半聽到馬達聲自路線的另一端傳來,只好加快腳步,雖然還沒到攝影點也只能先拍了
開來的是塗著三重交通復刻塗裝的K77編成,這組車可以說是北勢線最好玩的一組車,從照片可以看出前面三台原本為一組獨立的編組,這組最初名為モ4400形的電車採用的是關節式轉向架,三台車僅有四個轉向架,以輕便鐵道的車輛來說是相當特別的設計,這組車因1977年開始實施編組固定化的工程後再加上一台270形而變成了四輛編成
拍攝完第一個攝影點後,筆者往車站的另一個方向走去,途中經過一處平交道,可以看到枕木上除了762mm的鋼軌外,在外面還有一排軌距更寬的扣件,看上去應該是1435mm的,那麼應該是近鉄提供的枕木,可能是近鉄汰換下來或者用不到的,然後便宜賣給北勢線的吧
前不久因為這個枕木而在日本推特上而引起討論,一度有許多日本同好以為北勢線要改軌距,不過改軌距並不是簡單的改軌距再買新車而已,沿線的淨空也要重新測量,月台號誌等也要重新設計,還有橋樑限重也要考量,另外變電所電壓可能也要重新調配,可說是牽一髮動全身,以北勢線營運艱難的現況來看,要如此大費周章的機率應該不太高
不過在近期的北勢線的研討報告當中有三個方向,一個是繼續使用762mm軌距的車輛,一個是改成1435mm軌距,最後一個是改為BRT運行。繼續使用輕便軌道的方案雖然需特規打造車輛,但不用動到路線,成本最低;改為1435mm的方案,雖然車輛設備等可以向近鉄購買,但就像前面提到的一髮動全身,最後可能會動到比想像中還多的東西;而BRT案則是成本最高,畢竟是整個砍掉重練,而且還要考量到近年日本運輸業司機缺人的問題。所以全部看下來,繼續使用輕便軌道的機率應該最高
自楚原站走了十多分鐘後,終於來到了攝影點。圖中這座橋為六把野井水拱橋,建於1916年,橋樑本身為拱橋設計,由水泥及石磚製成
一般來說拱橋在設計時,會採用堆砌方法與橋面平行的方法來讓橋樑本身的強度最大化,不過這座六把野井水拱橋的石磚堆砌方式採用螺旋狀的方式,自橋下走過會讓人有種感覺空間扭曲的錯覺,可說是相當特別,而這種建築方式被稱為「ねじりまんぽ」。目前這種方式興建的橋樑在日本尚有三十多座,但這座六把野井水拱橋特別的地方在於,這是目前唯一一座採用水泥與石磚製成的橋樑,也因此於2008年被認定為土木学会選奨土木遺産
在六把野井水拱橋往阿下喜方向的不遠處還有一座明智川拱橋,這座橋同樣建於1916年,並且採用水泥與石磚建成,雖然設計上沒有六把野井水拱橋那麼特別,不過連續三拱的拱橋依然是相當好看,該橋被暱稱為「めがね橋」,同樣於2008年被認定為土木学会選奨土木遺産
過去在過了明智川拱橋後還有一座名為上笠田站的車站,該站已於2006年裁撤,並且在路線改良後已經看不出來原本的樣貌,不過該站過去的位置在彼岸花盛開的季節時,可以看到鮮紅的彼岸花與黃色的電車兩者互相輝映
拍完後一名歐巴桑牽著狗來和筆者搭話,話中提到這邊常有猴子出沒,還有發生過因為猴子在路線上亂竄,因此電車需減速慢行的事情。「很危險喔,快點離開,我這樣說著,不過牠們當然聽不懂」歐巴桑笑著說著,筆者詢問到這邊猴子多嗎,歐巴桑也說很多啊,接著簡單聊了一下天後筆者就先行告辭了
周遭雖然有樹林,不過旁邊就是住宅區,而且離山區也有段距離,沒想到會有猴子在此出沒,想到上次在日本遇到猴子應該是在長野探訪森林鐵道的時候了,雖然當天筆者當然沒遇到猴子,不過卻在日本同好的記事當中確實看到了猴子在附近出沒的畫面
開往西桑名方向的電車進到東員站後,另一個開往阿下喜方向的電車也跟著開車,東員站也是北勢線的交會站之一,一個方向的電車走後,另一個方向的電車也會跟著出現
上了車後聽到頭上的電風扇聲音才讓筆者意識到,原來這組車還是非冷房車,上次造訪時還是帶著點寒意的三月所以才沒察覺到吧,當時還一度以為是沒拆掉的電風扇,不過看來是還可以使用的,另外這組車的窗戶也能打開
攝影點位於住宅區中,北勢線的電車從中緩緩駛過,跟早上拍到的地方線田園風情比起來,這裡總算是有通勤路線的感覺了。開來的是四輛的K73編成,目前除了K77的混搭編成外,還有K73以及K74兩組四輛編組的,塗裝則是採用標準的黃色塗裝,當然還是有著北勢線特色的車輛長短不一
北勢線為了跨越近鉄與関西本線在此爬上一座跨線橋,而與跨線橋平行的還有一座人行天橋,站在上面除了北勢線外,還可以順帶拍攝近鉄與関西本線
回到楚原站,筆者到售票機買了張票上了車,搭乘到的是K72編成,此時已經不是通勤時段,車上乘客明顯少了很多,不過冷房還是一樣舒適
列車自楚原站發車後,先是滑下一段斜坡,接著又馬上拐了一個右彎,筆者在駕駛室後方的座位透過玻璃看著,感覺就像在坐雲霄飛車一樣,這也算是輕便鐵道的特色吧(笑
自楚原站發車後沿途都是以稻田為主,偶爾出現一些住宅區,沿途還經過一處感覺還很新穎的平交道,查了才知道是国道421号的改線路段之一,這條国道可以一路到滋賀県的近江八幡市。最後在路過車輛基地以及住宅區後,列車行駛到了位於稻田中的東員站
東員站為北勢線的列車行控中心所在,同樣也是有人站,在北勢線的各個有人站都有販售硬票可購買,而在東員站還有販售紀念品,筆者也買了一些。袋子上除了北勢線的270形電車外,還印有三岐線的101系電車,不知道未來三岐線的西武車逐步汰換後袋子上的車會不會也跟著更換
東員站雖然上次即有造訪過,不過當時僅有下車而已沒有出站,這次是第一次出到站外。東員站外被稻田圍繞,僅有馬路與零星房屋,當然也沒有便利商店,唯一一家咖啡廳也是公休,看著還是沒辦法補給,於是筆者又去販賣機再投罐喝的
走出東員站,站場上除了停有一組電車外,還有一組工程車,當中有電搖車以及石碴車,不過這石碴車看起來反倒像是什麼礦業鐵道會出現的礦車
順著路來到剛剛經過的住宅區,這裡除了車輛基地外,過去還有一座名為北大社的車站,該站設有兩座月台,還有宿舍及行控中心等設施,為當時北勢線規模最大的車站,不過該站於2006年降為號誌站,月台站房等設施也已拆除,目前則是做本線與車輛基地分歧用,改稱為北大社信号場
北大社信号場現在已經看不出過去車站的樣子了,筆者抵達後一列開往阿下喜方向的列車正好開來,開來的是K77編成,正好200系這端位於順光端,過去這種湘南顏的電車曾經流行在各種車輛上,不過現在也越來越少了
在北大社信号場旁邊的就是北勢線的車輛維修重鎮-北大社車両管理区,這裡除了停放車輛外也設有機廠可以保養維修車輛,不過在整個車輛基地外種了許多觀賞用的植物,加上或許因為是輕便鐵道的關係,整體上來說雖然有鐵絲網擋著,但反而給人像是鐵道公園的感覺
北大社車両管理区與北大社信号場旁就是住宅區,如果以乘客的角度來看,在北大社站下車應該比距離較遠的東員站下車還要來得方便,不過留下的卻是東員站,當初降等北大社站的原因不知道為何?
來到車輛基地後方,這裡的留置線上擺著一個不起眼的台車,不過這個台車是當年北勢線有機關車運行過的唯一證明。該台車過去為北勢鉄道20形電力機關車,該款車為1931年由日本車輌製造,當時製造兩台,編號為20以及21,引進目的則是為了運送員弁川產出的砂石,1944年北勢鉄道合併為三重交通後改稱71形並編號71以及72
不過在1959年因伊勢湾台風導致砂石場嚴重毀損,因此取消砂石運送業務,自此兩台電力機關車則是改牽引客車當加班車用,不過依然處於機力過剩的狀況,兩車在三重交通的鐵道路線被近鉄合併後改稱デ45形並編號為デ45以及デ46,而デ46則是被轉至其他路線使用,最後轉到内部八王子線使用,並於1975年廢車解體;而留在北勢線的デ45則是一路保有車籍在北大社車両管理区內做調車機直到1979年除籍,除籍後繼續當無車籍調車機到1980年代中期後才解體,目前僅剩一個轉向架
過去在北勢線未電氣化時,這條線上的主力還是SL,後來電氣化後成了電車的天下,根據資料還曾引進過一款名為D21形的柴油機關車,不過這些機關車在失去用途後大部分都已拆解,僅剩デ45的台車留在北大社車両管理区內
離開車輛基地,筆者來到後方的一座跨線橋上,北勢線在此行經一處名為茶屋川橋梁的橋樑。這裡能見度好時可以在跨線橋上連遠方東藤原站旁山上的礦場一同帶入畫面,不過當天能見度不理想,最後只有將電車以及橋樑帶入畫面中
原本想著這附近總會有能補給的店了吧,不過打開手機地圖一看,還是沒有便利商店,賣吃的不是還沒開門就是在車站的反方向,最後只好認命往車站的方向走回去
筆者回到車站旁的稻田旁等車,黃色的稻田與北勢線的黃色的電車相當搭,不過早上的楚原站那邊的稻田是剛插秧完的,怎麼到了東員這邊就是成熟的呢?是還沒收割完嗎?
進到東員站內,筆者準備繼續搭車前往下一個下車站,進站的是稍早遇到的K77編成,想到上次在東員站也是拍完照後搭乘K77編成離開,上次拍的位置就在照片當中的白色欄杆的位置,想想還真是有緣。東員站除了是交會站外也是司機換班的車站,月台上除了乘客還可以看到準備接班的司機
打開窗戶吹著風,呼吸著窗戶的新鮮空氣,頭上還有電風扇旋轉著,坐在輕便鐵道的列車上搖晃前行,大概只有在這個還不熱的天氣才能這樣享受了吧,如果是在酷熱的夏天恐怕沒這個閒情逸致
東員站發車後,列車先是一路下坡一路開過一個大的S彎,接著繼續在稻田中前行,僅在沿途幾個車站附近有房屋,直到過了七和站後,可以明顯感覺到房屋多了起來,最後列車開進住宅區,並且再開過一個S彎後開下一段斜坡,來到了筆者的下車站-星川
星川站最初設立於1914年,當初的位置在剛剛路過的S彎上,後於1916年廢站,為第一代星川站;1927時為了載運貨物而設立的第二代星川站,不過此時僅是貨物站並且設有貨物側線,直到1932年開辦客運業務,直到1944年因戰爭因素休業,1969年正式廢止第二代星川站
現在的星川站為第三代,設立於2005年,原因為該站鄰近超市以及道路,附近又有住宅區等因素而作為通勤站設立,該站7:10~19:10有配置站員
走出車站,左手邊就是一間書店跟諾大的停車場,外面的道路另一端還有不少商店,而跟書店隔著停車場的就是台灣人再熟悉不過的唐吉訶德。對筆者這個從早上開始都還沒吃東西的人來說,這家唐吉訶德無疑是沙漠中的綠洲,馬上先走進去準備買些吃的
這家唐吉訶德或許是開在這個沒有什麼觀光客的地方的關係,店內大部分都是當地民眾在採買,逛起來也像是一般的大賣場。最後筆者買了一罐飲料,一個炸雞飯糰,以及一個店內銷售阿姨推薦的小菜
筆者帶著幾項食物到攝影點邊等車邊享用,炸雞飯糰內有著整塊炸雞跟一點美乃滋,吃起來相當滿足,那份小菜外表是醃漬過的烏賊,裡面包著明太子,口味偏重口味一點,不過吃起來冰冰涼涼的,吃到一半會讓人有想買罐啤酒來搭的感覺,整體來說還不錯,不過價格有點小貴就是了,但應該也是因為食材本身的關係吧
而筆者站的地方就是第一代星川站的所在地,根據一些資料描述,當年第一代的星川站的空間相當狹小,旁邊就緊臨嘉例川,甚至有些紀錄還有寫到有乘客下車時掉進河裡,這也是為什麼第一代星川站僅存在兩年的原因。從一篇日本同好的網誌中可以看到二代星川站離第一代星川站也不遠,第二代星川站就位在S彎的入彎處,還設有貨物側線,不過現在已經看不出來任何遺跡
回到星川站,筆者上車繼續前行,此時車上有一群看起來是小學生的學生,旁邊還有一個老師帶著,他們手上拿著板子在寫什麼,應該是在做關於北勢線的作業之類的吧,不過能從小時候就對自己家園周遭的路線有所認識也是挺不錯的。下一站來到在良站,列車在此交會對向列車,對向列車上也有一群同樣看起來是小學生的學生,兩列車的學生見到彼此還互相打招呼,相當可愛,或許是同個學校的吧
筆者坐在列車上,看著列車漸漸從窗外還有田園的郊區開進了以房屋為主的市區,感覺北勢線的列車搖晃像是有什麼催眠效果一樣,筆者就這樣晃著晃著,直到看到近鉄與関西本線自腳下經過,這才發現自己坐過頭了,不過好在筆者的下車站-馬道離終點站西桑名僅有一站之隔,坐過頭了再搭回來就好
馬道站開業於1914年,目前為無人站,但設有兩座月台以及兩條股道供列車交會用,站房本身除了候車亭外就只有廁所。走出馬道站後左轉,這裡還算是桑名市的一部分,外頭的馬路開著商店不少也有車子來來去去,而筆者在此站下車的目的,即是為了拍攝北勢線跨越近鉄與関西本線的畫面
近鉄1435mm軌距的電車加上偶爾還有特急路過,以及関西本線1067mm軌距的電車跟偶爾出現的貨物列車,都讓這個地方顯得相當熱鬧,原本想著下方兩條路線的班次不少,應該可以拍到與北勢線列車同框的畫面吧,可惜最後還是不盡人意
當北勢線的電車開來時筆者還開心了一下,因為不久前才有一班油罐車經過,但沒想到最後還是差一點,僅能在畫面右邊看到一點油罐車的尾巴,不過在側面拍攝更能清楚看到K77編成特有的關節式轉向架
而在天橋後方就是近鉄的益生站,於是筆者決定不回到西桑名站,直接從益生站搭車去近鉄四日市站。在上車前還是拍了剛剛K77編成的回程,列車自跨線橋的路堤上溜下,可惜那根電桿有點礙眼
另外可以發現到北勢線列車的集電弓高度與車輛高度的比例比較起來,集電弓真的高了不少,這是因為北勢線沿線需經過平交道,為了平交道限高問題,而因此拉高架線高度,這樣導致集電弓也得跟著高,而過去在一些車輛更低的電氣化產業鐵道,這種集電弓特別高的感覺更加明顯
從攝影點旁還可以見到停在站內的K77編成以及馬道站內的配置,此時已經是中午時段,有些較早下課的學生搭車準備返家
而就在筆者前往益生站的路上,走到一半時突然發現手上的SUICA不見了,想到剛剛有拿卡當墊著手機用的墊片,於是又跑回去找卡,最後在地上的草叢裡找到,算是虛驚一場,不過也因此沒搭到原本想搭的車
看著還有時間,那就再拍一班北勢線的車吧,其實這座跨線橋也可以看得出來有點年紀了,尤其是右側那兩個用紅磚砌成的橋墩,但感覺起來好像又有點簡易的感覺,這也是輕便鐵道的特色吧
另外因為這座跨線橋本身高度不高,因此近鉄與関西本線在此都特地把電車線降低以通過橋下,列車經過時也可以看到集電弓被壓得低低的,直到過了跨線橋橋下後才又升回原本的高度
原本想著在天白川這端拍攝列車自土堤上開下的畫面,無奈空間過於受限不好取景,反而拍列車尾巴進入日永站還好上許多,旁邊還可以見到ATS限速15公里的牌子
這裡拍完後也算是結束了上半天的北勢線之旅了,接著搭乘近鉄來到近鉄四日市站,之前筆者造訪中部地區時即是以四日市做為中心,這次相隔一年多再次造訪,景色也沒什麼變,而中午時間最重要的事情,當然還是填飽肚子要緊
あすなろう四日市站就在近鉄四日市高架橋的一個小角落,開進來的列車是260系電車,該款車為目前四日市あすなろう鉄道的主力車種,1982年為近畿車輛製造,為近鉄當時為了取代當時自三重交通留下的舊型車而引進
不過這午餐找的有點坎坷,原本要去吃的店臨時休業,於是回到車站旁的百貨公司,沒想到有幾家店都賣完了,看了看百貨公司的樓層圖,在其他樓層還有吃的,不過卻找不到電梯,最後發現電梯位於大門外,這才搭上電梯到了樓上
筆者找了家拉麵店入座,點了一份有著拉麵、炒飯跟餃子的套餐,雖然只是普通的餐點但味道還是挺不錯的,這三種在拉麵店常見的食物一起吃完還是頗有飽足感的。用餐的同時看到桌上擺著窗外的風景介紹,發現原來可以看到外頭的群山,但實際上當天因為能見度不佳都看不到,只好埋頭專心用餐
用完餐後筆者走到四日市あすなろう鉄道的あすなろう四日市站,準備開始造訪第二條電氣化輕便鐵道。四日市あすなろう鉄道可以分為内部線以及八王子線,内部線通車最初為1912年由三重軌道所鋪設的路線,1916年改稱為三重鉄道,路線為四日市至日永站,1922年延伸至内部站至今,1943年開始電氣化,1944年合併至三重交通旗下,一直到1965年時三重交通的鐵道路線與近鉄合併後改稱為内部線
八王子線同樣最初為三重鉄道所鋪設 ,路線起點為日永站,終點則為伊勢八王子站,因此路線名為八王子線,全線通車於1912年,並且於1948年全線電氣化,八王子線和内部線一樣都歷經過合併成三重交通以及被近鉄合併的歷史,而八王子線於1974年時因豪雨的關係導致西日野站至終點伊勢八王子站的路線不同,而這段路線也於1976年正式廢線,僅剩日永至西日野間的路線繼續使用
在兩條路線合併為近鉄旗下的路線後,被稱為近鉄内部線以及近鉄八王子線,也有人稱其為内部●八王子線,並於1989年開始ワンマン運轉至今。2012年時因路線營運成績不佳,因此近鉄打算將路線改為BRT專用道,最後在與地方多次協調下,2014年使用上下分離的方式,由近鉄成立新公司-四日市あすなろう鉄道,車輛設施等則交由四日市管理,並於2015年正式接管長5.7公里的内部線以及長1.3公里的八王子線至今
不過雖然說是取代舊車,但基本上還是利用了三重交通時代較新穎的車輛做改造,再加上新造的車輛,共編出四組三輛編組以及一組兩輛編組,而需要檢修時也會拆下檢修車輛與其他組混編運用,這種方法一路用到四日市あすなろう鉄道管理後
在四日市あすなろう鉄道開始管理後即開始針對260系開始進行改造,改造內容除了內裝以及冷房化外,還有近鉄時代由舊車改來的ク110以及サ120廢車,並且導入新造車輛,更新完的車輛則被稱為「新260系」,改造完後的編組依然是四組三輛編成以及一組兩輛編成,在檢修時同樣會拆下檢修車輛與其他編組混用,目前線上的車輛均為改造完成的車輛
在西日野站旁的看板上有著過去八王子線的路線圖,過去過了西日野站後,路線一路沿著天白川前行,最後抵達終點伊勢八王子站,而這段路線在1974時因豪雨導致路線嚴重掏空,最後在評估後直接於1976年廢線,因此八王子線成了一條僅有1.3公里的短路線
筆者買了張四日市あすなろう鉄道的一日券,全票售價為550日幣,半票為280日幣
260系的車內,比起北勢線電車車內的長條椅,四日市あすなろう鉄道車內為使用個人座位,椅子也因為體諒老人與兒童乘客而做的低一些,三節車箱當中内部方向的先頭車椅子為朝向内部端;而あすなろう四日市端的椅子則是朝向あすなろう四日市端;中間車的椅子則是一邊朝向内部一邊朝向あすなろう四日市,相當特別的設計
筆者找了位子坐下,車上的座椅雖然是單人座椅,但不會讓人覺得太小,而且冷氣也開的很涼,不知道會不會有人在夏天為了省冷氣錢跑來買張一日券整天在車上度過一整天
列車自位於高架橋下的あすなろう四日市站開車後,先是向右彎去,接著在市區中筆直向前,過沒多久在一處彎道上停車,這裡就是筆者的下車站-赤堀
自赤堀站下車後,筆者走到車站附近的平交道旁,一班電車緩緩開過,四日市あすなろう鉄道和北勢線一樣為了平交道的限高原因,而將架線拉高導致集電弓看起來高了許多
下一個點來到赤堀站的另一頭,赤堀站四周被住宅區包圍,而在這邊還有一條小河,列車自旁邊緩緩而過。比起北勢線有長有短有的還有關節式轉向架的編組,四日市あすなろう鉄道的列車編組看上去長度整齊許多
日永站至あすなろう四日市站這段因為八王子線與内部線的列車都會開進,因此班次不少,過沒多久又來了一班開往あすなろう四日市的列車
目前四日市あすなろう鉄道的車輛塗裝主要有藍色與綠色,過去曾出現過彩繪廣告以及一組車當中有種兩三種顏色的編組,現在則是整組統一成一種塗裝
回到赤堀站,筆者準備繼續前往下一個下車站,開進站的是剛剛拍到的藍色塗裝編組,左邊可以見到赤堀站的刷卡機,四日市あすなろう鉄道於2021年起開始可以使用IC卡
赤堀站發車後,列車一邊爬坡一邊進到一處S彎,在S彎制高點還有一座橋樑,列車在此跨越天白川,過了橋樑後列車一邊過彎一邊下坡,看來這段是為了爬上河堤才會這樣鋪設的。接著來到日永站,列車鋼輪發出與軌道磨擦的聲音,另外也能感受到列車拐入其他股道,最後停靠在日永站往内部方向的右彎月台旁
自日永站的右彎月台開車後,右手邊出現了零星的稻田,沒想到在市區內還有稻田,列車過了稻田後再直行一段,接著再一個左彎後與天白川平行行駛,最後在於天白川相交前的西日野站停車,這裡就是八王子線的終點了
西日野站離日永僅需三分鐘的車程,西日野本身為無人站,列車抵達後司機即開始準備進行換端,站外為一個圓形廣場可供公車以及自小客車在此上下客
筆者搭上車回到日永站,日永站除了是八王子線與内部線的分歧點外同時也是交會站,筆者搭乘來的列車在此交會開往内部的列車
日永站開業於1912年,站內配有兩座月台,雖然是交會站,但是站房本體是無人站。而在日永站附近有間名為「日永大宮神明社」的神社,在四日市あすなろう鉄道沿線的學校舉辦高中入學考試時,只要是應屆考生當天都能拿到免費乘車證,而這張乘車證還是經過日永大宮神明社加持過的乘車證
在日永站月台上還擺有三種不同軌距的鋼軌與車輪,分別是762mm/1067mm/1435mm,過去近鉄為同時擁有這三種軌距的公司,不過762mm軌距的路線都已分家出去,1067mm的路線也只剩南大阪線,倒是1435mm的路線一直都是主力
日永站的兩個月台,站房那側為單純的岸壁式月台,另一個則是一邊直線一邊彎道的島式月台,這種配置讓筆者想到前不久造訪過的近江鉄道高宮站
筆者走到站外的天橋上,這裡可以拍到八王子線的列車自月台出發,路線旁還有當地民眾的菜園,這裡應該也是八王子線少數的攝影點了
而說到攝影點,四日市あすなろう鉄道的著名攝影點就是日永站的列車交會了,攝影點就在日永站旁的平交道,而不論是八王子線的車還是内部線的車都會在日永站停車,等待另一個方向的列車抵達後再發車
來到平交道旁,先開進站的是西日野站開往あすなろう四日市的八王子線列車,八王子線的列車抵達後司機還走出駕駛室站在月台上等待對向列車進站,過沒多久,開往内部的内部線列車也進站了
内部線列車停妥後,隨著轉轍器扳動,八王子線的列車也緩緩開出。當天觀察下來,似乎藍色代表八王子線,而綠色則是代表内部線
想著離要搭去内部的車還有一段時間,於是筆者就在日永站附近晃了晃,日永站周遭為住宅區,除了剛剛提到的日永大宮神明社以外,還有其他神社座落在車站附近,而日永站南邊有天白川,北邊則有鹿化川,内部線為了爬上這兩條河流兩岸的河堤,因此都做了土堤讓列車爬上爬下
日永站拍攝完後,筆者繼續搭上内部線的列車前行,自日永站開車後列車再次一邊爬坡一邊行駛進S彎,日永站南北兩座橋樑的路線設計都是一邊過彎一邊爬坡。下坡後在住宅區中前行一小段後來到南日永站,南日永站發車後,沿線兩旁出現了道路一同在住宅區中前行,而除了道路外還有零星菜園,另外還有經過幾間學校,内部線就這樣融入在當地人的生活中
筆者看到不少學生成群結隊也一同走出車站,看了看時間也是放學時段了,學生族群應該算是四日市あすなろう鉄道最大的客群吧
出了車站後,筆者來到住宅區的路線旁,雖然四日市あすなろう鉄道大部分路線在四日市市區內,但其實沿途路線起伏不少,像是過了泊站後又是一段上坡,開往あすなろう四日市的列車在此臨時停車,待號誌機給號誌後再開進泊站
開往あすなろう四日市的列車進入泊站辦理完交會後,接著換開往内部的列車出發,據觀察内部線一天會出兩組車運用
拍完後筆者看了看地圖,發現泊站離下一站追分站也不遠,那就直接走過去吧,還可以順便找個點拍照。出發後走在住宅區內,這附近公園不少,除了可以見到小孩子在裡頭玩耍,還有家長出來叫小孩子該回家了,相當具有日常感。前面提到鐵道在這段有爬坡,雖然馬路也有,但感覺也沒有像鐵道那麼陡,難道是因為馬路有把坡度拉長所以感覺不出那麼陡嗎
下個點是筆者臨時在地圖上挑選的,位於追分站靠内部方向的彎道上,旁邊的平交道就可以拍攝列車緩緩爬上坡的畫面,這樣感覺起來追分站應該就是全線最高點了吧
拍攝完後筆者回到追分站等車,該站為無人站,車站旁邊緊鄰県道407号的平交道。看到追分站這個站名,想必有不少人都想到台灣海線的追分站吧,而其實在日本境內還有三座追分站,分別位於北海道的室蘭本線、秋田県的奥羽本線以及滋賀県的京阪京津線上
站在追分站的月台上,筆者這才發現到,路線剛剛自泊站出發後爬坡之後下坡,而在抵達追分站前又再爬了一次坡最後才抵達追分站,而在出了追分站後又要再下坡一次,這樣起起伏伏搞得像雲霄飛車一樣
隨著列車越往内部的方向前行,沿途的房屋有減少的感覺,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工廠還有一些零星的農田等,這也代表列車逐漸往郊區前行,這段路線起伏也沒這麼大,沿線也有幾座通勤站,最後列車彎進了終點站-内部
内部站開業於1922年,為内部線的終點,月台設在彎道上,而且長度僅夠車輛停下 要拍照不太方便,最後用手機廣角鏡頭才能解決
過去内部線曾有往南繼續延伸的計畫,不過後來因為與公路平行而作罷,目前在内部站南邊還留有當年預計延伸的路線,不過目前僅做調車用途
這裡也是除了四日市あすなろう四日市站以外唯二的有人站,除了有販售硬票還有販售紀念品,站房內的行車室還能瞥見行車盤,雖然車輛基地在這裡,不過本社卻是在四日市
車站旁邊就是四日市あすなろう鉄道的内部車庫,列車在此維修清掃,不過雖然這裡可以維修車輛,但如果需要全檢等業務依然需要透過公路陸運至近鉄的塩浜検修車庫處理
筆者回到車上,赫然瞥見站場上放著一台落單260系,不知道是不是其他車在檢修,所以留一台放在這裡
在内部站停留不久,筆者就準備返程了,趁著車上沒人先找了個位子坐,開車前車上多不少了剛下課的學生們。雖然前面提到内部線的路線起伏不小,但搭在車上卻感覺不出來有什麼顛簸,整體上搭乘品質還不錯,甚至比一些1067mm軌距的私鐵好
筆者搭乘的列車回到あすなろう四日市站,接著準備返回桑名,上次造訪四日市時只是把四日市當作一個休息的地方為主,都忘了還有這條特別的電氣化輕便鐵道在此默默運行著
走上近鉄的月台,月台上都是下班下課要返家的通勤人潮,一旁彎去的湯の山線過去也是條762mm的電氣化輕便鐵道,不過後來改軌成1435mm後至今依然是屬於近鉄的路線
回到桑名站,筆者先回旅館稍作休息後出來吃晚餐,晚餐在桑名站跨站式站房內的定食店解決。筆者點了一份大盛豬排定食以及生蛤蜊加上生啤酒,豬排定食附上兩種醬料,分別是味噌醬以及炸豬排醬,可以隨個人喜好選擇,筆者當然是選擇了兩種醬汁交替著吃,可以享受到兩種不同的口味;生蛤蜊一口吃下,能感受到來自伊勢湾的新鮮,再配上啤酒,一天的勞累就此解決
北勢線與四日市あすなろう鉄道這兩條762mm的鐵道,在歷經多次合併整合後,至今依然奔馳在三重県內,雖然兩條路線均面臨差點廢線的危機,但在地方的努力下,致力於讓這兩條路線能繼續服務當地居民至今,讓這個雖然老但還是有用的輕便鐵道系統依然可以繼續奔馳下去。至於在現代將輕便鐵道電氣化做通勤路線,這個解法能不能用在台灣糖鐵上,筆者認為不太適合,畢竟糖鐵還是以當年載運甘蔗原料為主,是以貨運為主,跟四日市あすなろう鉄道以及北勢線這些當初本質是載客的路線有所差別,何況當初載客本質的路線都差點面臨廢線了,更遑論是在私有載具更多的台灣,而且以非客運為本質的糖鐵上呢?
這趟筆者再次來到三重県,除了拍攝兩條762mm的輕便鐵道外,另外還有一個目標,就是前往拍攝四日市工業地帶附近的調車機,並且還有前往塩浜拍攝專用線,不過卻遇到了一些小插曲。另外還有造訪一條第三部門鐵道-伊勢鉄道,這條行走在伊勢湾西側,連接関西本線與紀勢本線的路線,又有什麼不一樣的風情呢?
敬請期待
點此閱讀上一篇:春日井専用線-明知鉄道
點此閱讀下一篇:塩浜-四日市-伊勢鉄道
最後附上幾段影片: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