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行2024vol.2 DAY7+8 筑豊炭田博物館與廢線探查
日本行2024vol.2 DAY7+8 筑豊炭田博物館與廢線探查
自工業革命以來,煤炭成了人類重要的燃料來源之一,以煤炭為主要動力的蒸汽機等機械,隨著日本明治維新一同傳入了日本。筑豊地區作為日本數一數二龐大的炭田,自然成了重要的煤鄉 ,但在時代改變的背景下,曾經繁榮的煤鄉,如今再也見不到一車車的煤炭在路線上運送。雖然煤鄉的繁榮不再,但在當地設立了幾座博物館用以紀念那個繁榮的年代,而過去曾在炭田中負起運輸責任的鐵道路線,廢線後有許多遺跡依然在原地,這趟筆者除了造訪日田彦山線與平成筑豊鉄道外,也順道造訪了這些博物館與路線遺跡
筑豊這個地名的由來,為過去的古國名「筑前」與「豊前」的開頭兩字而來,早在江戶時代當地居民即在此發現到煤礦,到了明治時代,在政策解禁下開放民間經營礦坑。隨著日本進入近代化建設時代,製鐵以及蒸汽機等機械急需煤炭作為燃料,擁有豐富煤礦資源的筑豊地區開始了產煤的黃金年代,其資源豐富連年為日本產量第一的炭田。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燃料從煤炭轉為石油為主,加上政府政策改變,曾經以煤炭為主的產業在許多大型礦業閉礦的背景下逐漸成為夕陽產業。時至今日已經見不到筑豊地區產出煤炭,這些產煤的黃金歲月只能在博物館裡透過紀錄等流傳於於世
本文則是紀錄筆者在日田彦山線與平成筑豊鉄道時,所造訪的博物館以及廢線跡等,順序編排為按照筆者造訪順序編排
田川市石炭・歴史博物館
自田川伊田站下車,在月台上即可看到與炭田相關的元素,除了前方有過去列車載運煤炭的畫像外,後方的月台上還有「炭坑節発祥の地」
炭坑節最初為源自為田川市的一首民謠,內容大致講述當年礦工一天勞動的心情與辛勞,加上節奏輕快搭配上簡單的舞步,讓大人小孩都可以快速上手,並且在昭和年代被做成流行歌曲,在日本各地傳唱
而田川市自2006年開始舉辦炭坑節這項活動,舉辦日期是大概在每年11月的第一個週六與周日,為當地一年一度的盛事。除了有許多跟炭坑息息相關的活動外,活動的重點莫過於在石炭紀念公園的廣場上,隨著音樂起舞,歌詞當中的「香春岳」「二本煙突」「竪坑櫓」都可在廣場上看到,在歌詞中提到的場景下跳著舞,別有一番風味
自田川伊田站步行約十分鐘即可達到田川市石炭・歴史博物館,該館開館於1983年,其位置為原本三井田川鉱業所伊田坑,為當時田川地區前幾大的礦坑
入館後到售票口購買門票即可入場,一般票為400日幣,高中生為100日幣,國中國小則是50日幣,團體票另有優惠,每日開館時間為9:30~17:30,每週一公休,如遇連假則順延一天
購票時,售票人員詢問筆者是否為外國人,筆者回答來自台灣,售票人員即遞給筆者一份繁體中文的簡介,另外還有英文韓文簡體中文等版本,挺用心的
館內主要分成三個部分,一樓室內展示廳,二樓室內展示廳以及戶外展示場。購票完後第一個進到的就是一樓的室內展示廳,展示主題以筑豊地區的採煤歷史為主。不過老實說裡面的佈景以黑色為主,加上當天只有筆者一人在館內,裡面又有不少蠟像,常常在轉角被嚇到,所以老實說館內不少東西沒拍到就是……
展場正中間則是三井田川鉱業所伊田坑的1:150模型,除了礦場本身外,連當時的礦工宿舍與街道皆有還原
模型當中有著兩隻巨大的煙囪,為竪坑所用的煙囪,竪坑指的是礦坑為與地面垂直,透過升降機將礦工礦車等送往地下作業。簡單來說,想像竪坑是一棟大樓,升降機就是電梯,每層樓就是不同深度的採煤作業區,礦工與車輛要進出都得通過升降機
旁邊兩個紅色的鋼構建築物則是過去的升降機,被叫做竪坑櫓,礦車自地底出來後,會送到旁邊的工廠進行煤炭洗選,接著透過輸送帶往下送至儲煤場,儲煤場旁還有卸煤場,国鉄的貨車則是在卸煤場裝貨,接著再運送到日本各地
另一頭還有放置一台上面有著滑輪的板車,這款車通常用於搭配捲場機使用,捲場機的繩索套在板車的滑輪上即可帶動板車運行,後面可以再掛上其他貨車,通常用於斜坑坑內作業用
直方市石炭紀念館設立於1971年,初衷為將筑豊地區的石炭歷史流傳下去,主要利用了過去的筑豊石炭鉱業組合直方会議所加上倉庫以及模擬坑道所組成,圖中這棟為後來新建的別館
另外還有一台電力機關車,該車編號1號,為三井鉱山山野鉱業所使用的車輛,和田川伊田這裡的三井田川鉱業所伊田坑同為三井鉱山所有,因此被保存於此
過去三井鉱山山野鉱業所擁有規模不小的電氣化輕便軌道,路線主要從礦坑延伸至選煤場以及卸煤場等地,這樣的畫面在過去北台灣也能見到類似的畫面,不過隨著能源政策的改變,台日兩地的礦坑皆以式微
後方還有一台柴油機關車,通常在坑道內使用柴油機關車會有廢氣無法排出的問題,所以大部分都是用蓄電池車或者電力機關車等不會產生廢氣的車輛為主,所以該車筆者推測是用於坑外調度作業用的。不過旁邊也沒有展示牌說明也無法確認,倒是前面的裝了個有著許多洞的鐵板,應該是防止碎石跑進去散熱器用的吧
走到另一頭,這邊有更多的礦坑用車輛。最右邊的是載運人員用的車輛,應該說客車嗎(?),這讓筆者想起之前看台灣礦坑的紀錄片,礦工們都是蹲在礦車內進出,看來日本這邊的礦坑明顯人性化許多
左邊前端的是用於礦坑內的蓄電池車,而後面這台有著一個圓罐的並不是貨車,而是壓縮空氣機關車,壓縮空氣機關車的原理顧名思義是用壓縮空氣驅動,由於同樣不會有廢氣問題,因此可以用在礦坑內,不過比起電力機關車與蓄電池車還是比較麻煩一點,因此後來大多以電力機關車與蓄電池車為主
展示場一角還有一台履帶挖掘機,看到這種挖掘機,筆者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怎麼用來挖煤礦,而是想到一些影視作品或者電玩裡面,開著這種挖掘機和怪物一決勝負,不過這種東西是真的蠻酷的
另外筆者也注意到戶外展場的所有機械都被塗上了灰漆,不曉得是現役時期就是統一用灰漆,還是後來為了防止生鏽而簡單塗上的
除了車輛外,展示場旁還有過去礦工的房舍重建。前面提到,紀念館的位置為過去的礦坑,而礦工居住的房舍則是在位於礦坑下方,接近鐵道的位置,而這邊的房舍則是還原了當時的礦工房舍
走近一看,裡面也擺了蠟像人物,經過時還會發出聲音,想當然筆者也是被嚇到,雖然這樣更有擬真感動,但對不知道的人真的會嚇了一跳
回到館內,一樓展廳或許是為了搭配礦坑內黑暗的環境,所以採用黑色的裝潢,雖然照明足夠,而且只有筆者一人,旁邊又還有蠟像,總覺得有點怪怪的感覺,所以筆者只有看展品沒有拍照。如果只是在黑色裝潢的展館就會有壓迫感了,那不知道到了伸手不見五指,且只能依靠頭燈的礦坑內,壓迫感會是多麼大,當時的礦工真是辛苦了
二樓的部分展出了當年礦坑挖出的一些歷史文物,以及山本作兵衛先生繪製的水彩畫,山本先生原本為礦工,後來拿起畫筆紀錄起礦坑的點點滴滴,由於畫作內容充分展現了當年礦坑內的作業模樣,因此在2011年時,山本先生的627件畫作,被註冊為日本第一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而部分畫作即在館內有展出。看著這些畫作多少能夠想像出當年礦工的生活模式,除了礦坑內的辛勤工作外,還記錄了礦工們的生活,不過二樓展品皆不可攝影,只能透過眼睛紀錄在腦海當中
另外筆者也注意到,館內有台灣新平溪煤礦園區的海報,問了旁邊的工作人員後得知,原來兩方有在交流,而且新平溪才在今年三月時造訪過此處交流,想到之前新平溪一度面臨關園,希望台灣的礦坑記憶也能繼續流傳下去
走到館外,館外的竪坑櫓依然矗立著,當年的礦工們就是乘坐礦車藉著竪坑櫓往返礦坑,無論是下礦前的忐忑不安,亦或是出了礦坑的重見光明,都是和這座紅色的竪坑櫓有關。時至今日,竪坑櫓早已無法使用,礦坑也已關閉,留在地表上的遺跡讓人回想那個歲月
旁邊還有當年筑豊地區的貨運主力-9600形以及一台斗車,由於筑豊地區的路線大多為地方線,規格較差一些,一些大型的貨物型蒸氣機關車如D51等無法進入,這些大正時期的9600形貨物機成了最好的選擇,而為了增加牽引力經常出現重聯甚至三重聯的運轉模式,是筑豊地區的代表畫面之一。而斗車則是載運煤炭的主力車種,漏斗狀的形狀可從上方將煤炭倒入,再從車底卸貨,通常一列車會掛上20節左右的斗車,斗車形式不一,高高低低的樣子也是特色
這台59684為1922年由川崎製造,最初配屬於名古屋,中間曾改配糸魚川,後於1955年改配行橋,開始在筑豊地區運用。曾於1974年12月17日擔任田川線最後一班蒸氣機關車列車的本務,同年12月22日與59647重聯牽引特別列車行駛飯塚至門司港間,後於同年12月24日正式廢車,後被送到田川市石炭・歴史博物館保存
九州的SL有的會裝上被稱作「門鉄」的集煙板,這種集煙板的特色在於下方為鏤空,許多車輛上都可以見到,前不久才引退被送至人吉站保存的58654也是用這種集煙板,雖然說是九州特色,但筆者還是不太喜歡這種下面鏤空的設計就是
走到旁邊的石炭紀念公園,過去兩根高聳的紅色煙囪依然矗立在那,由於位於地勢較高的地方,從田川市許多地方抬頭都能見到這兩根煙囪,可以說是當地地標。現在的公園廣場就是過去的軌道與廠房所在地,如果從空拍圖看這個廣場,可以看到廣場上的彩繪圖像,正是兩支正在冒著煙的煙囪
整體來說,田川市石炭・歴史博物館本身展品相當足夠,且還有山本作兵衛先生的畫作展示,是挺值得一看的,至於筆者提到的內部展示風格,屬於個人感受,或許如果有人導覽會好上很多,至少不會覺得只有一個人。外頭的展示車輛也是一大看點,基本上當年礦坑能見到的車輛都在展示場裡,而外頭的廣場也相當建議去走走,如果可以的話不妨在炭坑節時造訪,體驗在煙囪下與眾人隨著音樂起舞的風情
直方市石炭紀念館
除了田川市石炭・歴史博物館外,在筑豊地區還有一間博物館,那就是直方市石炭紀念館,直方站作為筑豊本線與伊田線的分歧點,過去就在此設有機關區,而至今依然在使用,不過停放的列車從黑色的SL與首都圈色和国鉄色穿插的氣動車。換成了一列列的電車與九州色的キハ40系列
自直方站沿著筑豊本線徒步約七分鐘,即可見到直方市石炭紀念館的看板,跨過跨線橋即可達到。有趣的是,這座跨線橋是過去直方站內的轉車盤搬過來用的
目前每日開館時間為9:00~17:30,最後入館時間為17:00,每週一公休,如遇連假則順延一天,另外12/29-1/3這段新年期間也休館
購票處在別館一樓右手邊,一般票價100日幣,大學生以及高中生50日幣,國中生以下免費。每周六高中生免費入場,另外7/20的開館紀念日與9/5的石炭の日為免費入場
筆者購票完成後,拿到一張印有SL的門票以及一份簡章,售票人員告知筆者由於館內還有其他訪客,所以導覽員要等一下才會來導覽,於是筆者先一個人到外頭看兩台SL
後方連結的是セム1斗車,1904年由九州鉄道行橋製作所製造,後隨著1907年九州鉄道被国鉄收購,這台貨車也自然而然改由国鉄所有,最後於1962年廢車,不過廢車後保留下來,後來送至直方市石炭紀念館保存,根據推斷,在這台車運行的58年間載運過超過15萬噸的煤炭
另一台則是貝島炭鉱32号,該車為1925年由德國Koppel製造,重50噸,動輪配置為1C1,為標準的產業用機關車,該車運用至1977年,廢車後送至直方市石炭紀念館保存
該車經整理過後目前頭燈可開啟,另外可以注意到在前方留有安裝緩衝器的孔,推測為原廠就有的設計,該車也是少數在国鉄停用SL後繼續使用的車輛
另外可以注意到,明明同為貝島炭鉱所有的車輛,兩台車的連結器形式卻大不相同。這是因為貝島炭鉱其路線不短,該煤礦鋪設的軌道可在二坑/三坑/五坑以及六坑互通,除此之外還可以通到国鉄的筑前宮田以及庄司站,算是頗具規模的私有礦業專用鐵道
而ロト22裝設的這種掛鉤式且帶有緩衝器的連結器,通常用於各礦坑內的聯絡線用車,而裝設自動連結器的32号,自然就是用來連結国鉄貨車用的。也由於貝島炭鉱路線規模不小,因此擁有不少機關車, 當中也有裝設掛鉤式連結器的SL,如果需要牽引国鉄貨車,則還需要轉接車,算是一個蠻特別的產業鐵道
直方市石炭紀念館空拍圖,可以見到別館本館外,還有過去用來模擬訓練用的模擬坑道,以及過去存放器材的倉庫,目前除了坑道外均有開放參觀
筆者看到一半,導覽員就來帶筆者導覽了,當天負責導覽的也是一名歐吉桑,是直方市當地人,原本還有另一名訪客的,不過當下只剩筆者而已,所以就成了一對一的導覽
首先從這條模擬坑道開始,坑道前面還有過去的壓縮空氣機關車。導覽員介紹到這條模擬坑道最初就是為了模擬救援所建造,第一階段建於1912年,最初為木造,而為了模擬礦坑內的情況,在裡面還設有坡度
而隨著煤炭開採技術逐漸進步,模擬救援的技術也與時俱進,後於1925年興建第二階段的赤煉瓦模擬坑道,同時將部分第一階段興建的模擬坑道改建
導覽員一邊講解著一邊帶著筆者往上走,後來隨著時代的演變,也有另外興建水泥模擬坑道,用來模擬不同的救援情況,直到1968年停用前,共訓練了45000多名救災人員
旁邊還放有過去鯰田炭鉱的電力機關車,總覺得這麼高的車身會重心不穩XD
看完外面的模擬坑道後,來到別館一樓,這裡放滿了各種採礦工具,牆面上貼滿了筑豊地區的礦坑照片
導覽員介紹到筑豊地區的幾種礦坑,除了常見的斜坑以及竪坑外,還有露天礦,露天礦顧名思義就是露天的,不需往地下挖坑道就可以挖到煤礦,這種挖法有點類似於挖石灰石的挖法,都會留下一個巨大的坑洞
接著導覽員講解挖煤的作業流程,從探勘到開採再到洗選,講得鉅細靡遺。一開始即有問筆者來自哪裡,聽到來自台灣後,問了筆者日文是否OK,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儘管問,而該名導覽員也用相當基本的日文搭配各種器具與照片,與筆者介紹起那個筑豊產煤的黃金年代,過程中筆者聽得懂的約八成多,不懂的部分搭配圖片也能了解
另外還有這塊重達2噸的煤炭,而導覽員也說到煤炭也是福岡県的代表石,後來回家查了一下,原來日本47個都府道県均有一個代表石,真的學到了一課
煤礦脈指的是煤炭分佈的位置,由於筑豊地區的煤礦脈豐富,其煤礦脈高度可達一個成年人至肩膀的高度,因此有設計一款專門用來機械挖煤的機器,礦工只需操作機械不需人工開採。而台灣因為煤礦脈沒這麼厚,還需礦工鑽進岩層用手動機器挖煤,相較之下著實辛苦許多
筆者也把台灣的礦業與導覽員分享,以及台灣的一些煤礦產業遺跡,當然也提到了新平溪煤礦園區,而正巧該名導覽員也預計下個月造訪台灣,筆者除了祝福旅途愉快外,也推薦有機會的話務必到北台灣看看台灣的煤礦遺跡
不過隨著鐵道運輸開始,用川艜運煤也成了歷史,最後在1939年全廢,目前有保存一艘當年的川艜在折尾高校裡
跨過平交道後,路線經過一座鋼樑橋,目前上方的軌道均已拆除,只剩下枕木。過了鋼樑橋後的路線一部分則是改建為自行車道,另有一大部分為荒廢狀態,而過去的水泥工廠則被後來興建的道路一分為二,一部分成了休息站
圖源:
船運完就是鐵道運輸的開始,這裡除了展示一些鐵道文物外,還有當年直方站的股道配置,當年除了有廣大的站場外,還有專門放置柴油客車的車庫,以及一座多達24個車庫的扇形車庫
而筆者也和導覽員說到,筆者的家鄉-彰化也有一座扇形車庫,不過當導覽員說到直方的扇形車庫有24個車庫時,筆者笑著說到彰化的只有12個,輸了。不過直方的扇形車庫早已拆除多年,轉盤也轉作跨線橋用,而彰化的依然現役,因此導覽員看到彰化扇形車庫時,也說了聲真好啊
裡面有展出一個特別的東西,那就是當年更換連結器時的紀錄,日本国鉄原本使用的是歐洲的掛鉤式連結器,到了1925年才逐漸改用現在見到的自動連結器。筆者還真的第一次見到更換時期的照片,而台灣在1910年代即開始更換,沒想到當時還是殖民地的台灣,居然比日本本土還早更換
展品當中還有當年鐵道與礦坑的分布圖,看到上面那些密密麻麻的礦坑,其密度大概可以跟現在台灣便利商店的密度有得比
在二樓展示區同樣也有展示山本作兵衛先生的畫作,不過同樣不可拍攝,接著導覽員帶著筆者來到了隔壁的本館
本館則是過去筑豊石炭鉱業組合直方会議所,該建築物建於1910年,過去作為會議廳使用,後於1971年改作為直方市石炭紀念館本館,並於1988年登錄為国指定文化財以及直方市指定文化財
走進裡頭即可以感受到其古色古香,風格為西式風格的建築物,有一座通往二樓的木造樓梯。一樓的部分展示了明治時代的一些文物,如人力車以及筑豊地區的礦坑老闆資料等
走上二樓,導覽員從一排防護器具開始介紹起,這些防護器具就是過去給救難人員訓練所用,由於發生礦災時坑道內有相當大的機率含有有毒氣體,因此需戴上防護器具進行搜救
這些防護器具雖然相當重,但也是唯一能保障生命安全的器具,最古老的一副防護器具距今也已經有100多年了,想著要背著這些沉重的防護器具在漆黑的坑道內走著,讓人內心不自覺對這些救護人員們肅然起敬
二樓為過去的會議室,目前則是當模型以及文物展示場,此時導覽員說剛才的訪客要離開了,先前去送客,要筆者先自行看看,於是筆者先自行看了起來
模型的部分展示了各種礦坑的剖面圖,當中還有同樣位於九州的三池炭鉱,該座礦坑位於福岡県與熊本県交界處,其特色在於礦坑一路延伸至一旁的有明海海底
不過該座礦坑對筆者來說,有名的還是其中的專用鐵道,紅色的電力機關車牽引貨車跟客車穿梭其中,雖然已於1997年閉礦,但這些車輛後來轉為牽引貨櫃板車與化學罐車等,直到2020年才正式走入歷史,目前許多車輛也有保存下來,有機會也去看看吧
自二樓窗戶向外看去,即可看到貝島炭鉱32号與C11 131,左側的建築物為過去存放器具的倉庫,如今作為石炭化學館使用;而在C11 131後方有一排礦車,這些車輛為過去載運人員所用
當筆者在裡頭看著其他展品時,那位導覽員又回來了,原本以為是告知筆者閉館時間接近了,不過反倒是告訴筆者要特別開放一個地方給筆者看看,於是筆者即跟著導覽員走了過去
而這個特別的地方即是C11 131的駕駛室。走上登車梯,導覽員拿出鑰匙打開了車門,筆者走進裡頭,裡面的機械陳設相當完整,還聞得到有上油的味道,座椅還用塑膠套套著,雖然該車早已廢車多年,但保存狀況之好,感覺隨時都能生火運轉
從登車梯看著C11 131的側邊,想像著過去牽引煤炭列車駕駛在筑豊地區,應該也是這樣子的感覺吧
導覽員遞過了鏟煤用的鏟子,向筆者問到知不知道如何投煤進到鍋爐內,筆者則拿起鏟子開始示範起之前Y先生教筆者的投法,包刮正鏟反鏟以及四個角落與中間等。導覽員看到也稱讚說:原來您也挺了解呢,而筆者也和導覽員說到筆者那個會開SL的朋友-Y先生的事情,筆者和導覽員在駕駛室裡聊了起來。眼看閉館時間將近,導覽員也和筆者道別,筆者也和導覽員道謝
臨走前往回再拍一張,直方市石炭紀念館的本館與兩台SL用廣角鏡頭拍攝皆可盡收眼底。值得一提的是,直方市石炭紀念館開館之時,在筑豊地區依然有部分中小私人礦業依然在運作,直到1973年最後一座使用坑道的礦坑才關閉,而最後一座露天礦則是到1976年才關閉
直方市石炭紀念館雖然不大,但裡頭文物陳設不少,而本身建築物也具有歷史價值,入場也僅需100日幣。當天讓筆者印象深刻的還有導覽員的熱情介紹,後來看了一下Google地圖的評論,大家也都對導覽員的介紹讚譽有加,如果有機會能造訪直方市,來造訪一趟這間小而巧的直方市石炭紀念館絕對是相當好的選擇
筆者離開前巧遇平成筑豊鉄道的柴油客車通過,而在導覽過程中也聽到導覽員用「平成鉄道」,來稱呼這條路線,這也是當地人對這條鐵道的稱呼之一
金見鉄道
位置
橋台:
鐵橋:
過去筑豊地區除了產煤外,石灰石也是主要礦產之一,而石灰石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當作水泥的原料,因此在筑豊地區亦設有許多座水泥工廠。當中位於金田一帶的三井鉱山田川工場,為了將成品輸送出去而興建了一條專用線接到金田站內,雖然只是專用線,但常常被稱作「金見鉄道」
金見鉄道開通於1964年,長5.2公里,自伊田線金田站延伸至三井鉱山田川工場內,主要運送水泥成品。在伊田線轉為平成筑豊鉄道後,該業務依然持續進行,主要由金見鉄道的柴油機關車牽引水泥貨車抵達金田站後,轉由JR貨物的DD51繼續牽引,經筑豊本線及鹿兒島本線至門司港,再進入專用線一路至北九州港的門司工場專用線,這樣的運輸方式直到2004年,隨著三井鉱山田川工場的母公司自水泥產業撤退,工廠關閉後,路線也隨之拆除
目前在金田站附近依然有過去金見鉄道的遺跡可循,路線自金田站分歧出去後,往右轉了一個大彎,接著往河堤方向爬升,路旁可見過去的跨線橋橋台遺跡
爬上河堤後,先是經過一座平交道,可能是拆除平交道板比較費工,因此平交道板還在路上
過去金見鉄道曾向国鉄購入DE10 541與DE10 1578當作線內牽引貨車用,並且將塗裝改為橘色,並編號No.5與No.6。雖然實車早已消失,但在MicroACE推出的産業用5軸ディーゼル機関車(橙色)這台模型當中,就是採用金見鉄道的DE10作為參考,除了為了避嫌而使用架空的株式會社外,其他地方與金見鉄道的車如出一轍
正當筆者以為金見鉄道的機關車已經和工廠一同消失時,沒想到在八幡的製鐵所內,居然還有一台活著的機關車
該機關車為1969年由日立製造,重50噸,最初在金見鉄道編號No.3,後隨著金見鉄道廢線,該車被賣至日本製鉄九州製鉄所的八幡地區使用,並改編號為D506,不過做了一些如增設欄杆等改造,已經和金見鉄道時期有點落差
圖中右側在電桿旁邊的機關車,就是過去金見鉄道No.3現在的D506,當初筆者拍攝時還不知道該車的身世,後來經過日本同好的確認後才得知,原來該車為金見鉄道目前唯一現役的車輛。在看完金見鉄道的廢線跡後還可以見到金見鉄道的機關車,還真是意想不到
油須原線
位置:
沿著路走即可
未成線指的是路線興建至一半或者整地完成,卻因其他因素而未完成的路線,與廢線不同的是,廢線為曾經使用並且有列車運行過的路線,因不再需要而廢棄,才被稱作廢線
每條未成線的未完成度不一定相同,有些僅有整理好路基,挖好隧道蓋好橋樑,有些是車站軌道等都已準備好,如果完成度不低且有需要,則有機會敗部復活成為一條路線,不過大部分的情況往往都是遺留在原地
https://ja.m.wikipedia.org/wiki/%E6%B2%B9%E9%A0%88%E5%8E%9F%E7%B7%9A#/media/%E3%83%95%E3%82%A1%E3%82%A4%E3%83%AB%3ALinemap_of_JNR_Yusubaru_Line.svg
油須原線的建設方案最初在1922年被提出,當時為為了將漆生以及上山田一帶的煤炭運送至苅田港,因此提出一條短聯絡線的建設方案,就是圖中紅色的路線,名為油須原線
從路線圖中可以看到,如果從漆生出發的列車,得先經漆生線與後藤寺線會合,接著到後藤寺站後經日田彦山線以及田川線才可往苅田港方向前進。油須原線的建設方案則是直接打通一條橫向的路線,首先延長漆生線與上山田先會合,接著一路延伸至豊前川崎,隨後一路向東至添田線大任站,再往東行駛,最後在油須原站與田川線會合
油須原線一直到1957年才正式開工
1958年完成漆生線與上山田線的延伸
1960年完成上山田至東川崎的路線
1966年路線鋪設至豊前川崎與日田彦山線會合,同年開始興建完成的路線客運業務,不過此時延伸至油須原的路線進入了施工停擺的階段
到了1970年代,此時筑豊地區的煤礦已經接連閉礦,石炭運輸的業務已經不再是重心。不過隨著苅田港周圍的工業區開始發展,地方請願建設路線以供居民通勤用,最後在1974年再度開始施工,不過此時已經是国鉄末期財政問題連連不斷的年代,施工進度緩慢之外,建設所需的經費也逐漸增加,最後在1980年正式宣布油須原線工程凍結,挖好的隧道與建設好的路基,還有已經完成的橋樑都成了未成線
時間來到1984年,上山田線與漆生線因虧損嚴重被列入特定地方交通線的名單當中,最終漆生線與1986年廢線,上山田線於1988年廢線
而油須原線在赤村附近的路線,有已經完成的隧道與路基,在建設凍結後被無償讓渡給當地。當地於2005年利用當年的路基,鋪設了一段長1.7公里的,軌距610mm的路線,並稱作赤村トロッコ油須原線
路線自平成筑豊鉄道赤站出發,一路與平成筑豊鉄道田川線平行,接著左彎進到野原越隧道內折返,單趟來回運行20分鐘左右。營運日期為除了冬天外的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八月的話則是第一個星期日開行,每隔30分鐘開行一往返,成人票價300日幣,半票150日幣,為赤村有名的觀光景點之一
沿著路線往下走,來到一處路塹,旁邊種滿了竹子,走在其中微風吹來,竹林嘎嘎作響,坐在這裡休息也蠻舒適的
繼續往下走來到一座,跨線橋,這座跨線橋名為本村跨線橋,同樣是當年建設油須原線的建物之一
造訪當天雖然赤村トロッコ油須原線沒有運行,但由於隔天為每個月的定期運行日期,因此車輛開出來保養。整個編輛為四輛,中間兩台用礦場改造而成的客車搭配上前後兩台蓄電池車運行
原本筆者以為赤村トロッコ油須原線使用的蓄電池車為當年筑豊地區某個煤礦使用過的車,後來一查才發現,原來是來自岐阜県神岡鉱山的車
再往下走即是野原越隧道,隧道內則是赤村トロッコ油須原線路線終點,除了是隧道外,車輛平常也是放在裡面。雖然當天鐵門敞開,但工作人員告知筆者不可進入,於是也沒有進去一探究竟,有機會再來搭乘看看吧
因煤炭而起的筑豊地區,在煤炭產業沒落之後回歸了寧靜,後人除了透過遺跡來想像過去那個產煤的繁榮年代外,保留下來的物品以及記錄下這些過去的畫作更是不可或缺的文物。煤炭這種東西燒完一次就沒了,或許筑豊地區繁榮也一樣,雖然僅有一次,但煤炭帶給人們的溫暖與動力會永遠留在心中,而筑豊地區的繁華與歷史,透過當地的紀念館等設施,也能讓後世永遠流傳下去
過去筑豊地區產出的煤炭,一大部分為作為八幡地區的製鉄所所用,八幡地區作為日本最早的大型製鉄所,時至今日,依然有著大規模的製鉄所在當地運作。有了產業,就會有產業鐵道,有別於其他製鉄所內部外人不得一探究竟的鐵道,八幡地區的製鉄所為了聯絡不同地區的廠區,而興建了專用鐵道,這就是くろがね線。筆者也將走訪這條電氣化的專用鐵道,這條路線又有什麼樣不同的風情呢?
敬請期待
點此閱讀筑豊地區的JR地方線:日田彦山線+後藤寺線
點此閱讀筑豊地區的第三部門鐵道:平成筑豊鉄道
點此閱讀森林鐵道遺跡:木曽森林鉄道 廢線跡與保存車探查
點此觀看下一篇:くろがね線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