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行2025vol.1 DAY3 樽見鉄道
日本行2025vol.1 DAY3 樽見鉄道
5/17 早上六點多
筆者自下榻在岐阜站附近的旅館出發,搭乘JR東海的列車抵達大垣站,兩站距離並不遠,車程僅需15分鐘,早上的通勤人潮不少,但也沒到水洩不通的地步。當天下著雨,天氣不是很理想,應該算是整趟行程當中天氣最差的一天,也因為下雨的關係略顯寒意,筆者也穿起了長袖
進站的是ハイモ295-617,形式為ハイモ295-610形,該車為2002年由富士重工業製造,屬於該公司生產的LE-DC系列。該車最初為兵庫県的三木鉄道所有,車號為ミキ300-105,三木鉄道於2008年廢線後被賣至樽見鉄道,於2009年上線運用至今,當初運行時還保有三木鉄道的塗裝,後於2014年改成現在的CCNet電視台廣告彩繪塗裝。來自三木鉄道的讓渡車也不是筆者第一次遇到了,之前在ひたちなか海浜鉄道以及北条鉄道均有遇到,某方面來說還挺有緣的
抵達大垣站後,穿過天橋來到大垣站第三月台,在這裡轉乘樽見鉄道。樽見鉄道最初国鉄樽見線,而這條路線為1935年時,原本預計興建的「大垣經福井至金沢」的鐵道路線,後因戰時中斷工程,直至1952年才工程再開,最後於1956年通車大垣至谷汲口這段區間,並且開始運輸本巣站旁水泥工廠生產出的水泥,於1958年再延伸至美濃神海站(現神海站),而後半段路線的工程因国鉄末期財政惡化以及須穿過斷層帶需評估而凍結
1984年時樽見線被列入第一次特定地方交通線的名單內,後於1987年正式成立樽見鉄道這間第三部門鐵道營運樽見線,而1989年時開通神海站至樽見站的路線,自此樽見鉄道已放棄了過去連結中部與北陸地區的路線身份,轉為做一條地方鐵道營運至今,目前全線長34.5公里,採用ワンマン運轉的模式運行
ハイモ295-617當中的「ハイモ」指的是「ハイスピードモーターカー」,意思是「高速度馬達車」
295則是引擎出力295匹馬力
610形則是為了與原有的ハイモ295-600形區
最後一碼的7,則是樽見鉄道將各種不同時期引進的LE-DC系列一同編碼後才有的
上了車後可以看到車內有著不少CCNet電視台吉祥物的裝飾,還挺可愛的。一般來說筆者在造訪地方鐵道時,都會在第一站買好一日券用以開始一天的旅程,而樽見鉄道的大垣站雖然是有人站,但也僅在早上八點至下午四點有站務人員,因此也沒辦法買一日券,不過可以出站到大垣站內的售票機購票,其中一台售票機有販售樽見鉄道的車票
開車時間接近,車上乘客並不多,開車時間到了後,ハイモ295-617載著不多的乘客在雨中的大垣站發車。出了大垣站後先一路與東海道本線平行,出了大垣市區後又並行一段,接著列車向左微彎,來到第一個停靠站-東大垣
開來的是ハイモ330-702,這款車為ハイモ330-700形,2010年由新潟トランシス製造,屬於旗下的NDC系列,共製作三台,於2011年上線。當初引進這批車的原因即是現有的Le-Car系列逐漸老化,因而引進這批NDC,但也韌機系統不同而無法與其他原有車輛連控
ハイモ330-700當中的330指的是引擎出力330匹馬力,這批車登場時均採用樽見鉄道標準的藍色車體加上紅白線條塗裝,後來一段時間改為當地農產品廣告彩繪塗裝,後於2017年全數改回標準塗裝,另外ハイモ330-702則是後來又改為當地購物中心「モレラ岐阜」的廣告彩繪塗裝
在東大垣站交會完列車後,列車開車後爬上路堤,接著來到一座名為揖斐川橋梁的橋樑。揖斐川橋梁為一座由六座花鋼樑組成的橋樑,原本1935年完工後太平洋戰爭鐵料短缺,因此花樑鋼拆除被拆除移作他用,後來隨著當時樽見線工事再開,因此從御殿場線搬了五座鋼樑用於揖斐川橋梁上,當中有四座為1900年美國製造的花鋼樑,還有一座1916年川崎製造所製造的花鋼樑
而坐在樽見鉄道的列車上,往右可以看到東海道本線的橋樑,而在東海道本線的橋樑與揖斐川橋梁的中間還有一座低了一點的鋼樑橋,那座名為「旧揖斐川橋梁」,這座1886年完工的橋樑最初為東海道本線所使用,後來隨著東海道本線雙線化在下游興建新橋,於1913年轉為公路橋使用,並於2008年旧揖斐川橋梁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目前依然可以騎車或徒步上橋
過了揖斐川橋梁後,列車一邊向左彎一邊開下路堤,接著來到了筆者的下車站-横屋。横屋站為無人站,車站旁邊有住宅區,站名牌的底色則是採用樽見鉄道車輛的標準塗裝
筆者在此下車,撐著傘向站外走去,雖然車站旁邊有住宅區,但走沒幾步就可以看到農田,甚至還因為下雨的關係,還有小青蛙在柏油路上跳來跳去。原本以為假日的關係加上又下著雨,早上的街上應該沒什麼人,沒想到遇到了一些穿著雨鞋撐著傘三五成群的小學生們,難道學校禮拜六也要上課嗎?
而筆者走了越十分鐘後,來到攝影點準備拍攝開往大垣站的列車。開來的是塗裝粉紅色的ハイモ295-516,該車為2005年製造,雖然看起來很像富士重工業的LE-DC或Le-Car系列,但這車是新潟トランシス製造
該車登場時為採用樽見鉄道的標準塗裝,後於2024年為紀念當地本巣市市制實行20週年,而改為粉紅色的「モトスミライ号」紀念塗裝。該車過去曾於2017年底時發生平交道事故,導致需要長時間維修,因而趕不上2018年的櫻花季疏運,後來則是向同樣是岐阜県的長良川鉄道借用車輛使用,花季過後才還回去
筆者來此則是為了拍攝列車爬上揖斐川橋梁的畫面,不過天氣著實不佳,這個點在過去即為樽見鉄道的名景,無論是柴油機關車重聯牽引貨車,還是早晨的通勤旅客客車,都曾有人來此拍攝過
原本想著拍攝完的時間走回横屋站應該剛剛好可以搭上開往本巣的列車,但由於下雨的關係導致腳程慢了些,最後在抵達車站前就被平交道擋住,即使與車站只差一個平交道,還是無法順利搭到車,但也還好早上大垣-本巣間的班次不算太少,再等個半個多小時就有車可以搭
與此同時,筆者注意到街上的小學生越來越多,不過都是路過車站而已,後來看了看地圖,在車站的另一個方向有一間小學,在雨中的假日還要早起去學校,感覺還真的有點辛苦
在筆者搭乘的列車來之前,先有一班開往大垣站的列車抵達,抵達的是ハイモ330-703,不過雨中的横屋站沒什麼乘客,停留一下列車就開走了
許多地方鐵道為了增加收益,會提供一些服務供有需求民眾來打廣告,例如車站站名牌,車內廣告等,當然也有車前掛廣告HM的服務,不過這樣直接在車前掛社長頭像的做法還真的是第一次看到,而這家名為「岐孝園」的公司,從網路上來看是一家以多肉植物為主的盆栽園,在一些照片中也可以見到車前HM的社長的身影。當然雖然這樣的廣告打法有點好笑,不過可以讓筆者這個只是路過的一般人對這家公司產生一點好奇心,應該也算是蠻成功的吧
最後筆者搭乘了ハイモ295-516繼續前行,車裡地面上有著樽見鉄道沿線河流根尾川的名產-鮎,「鮎」這個名稱雖然對台灣人很陌生,但說他是「香魚」,大家就知道了。香魚除了可烤外,還有許多食用方式,在根尾川沿岸有許多店家就是主打現抓的香魚烹飪而成的各種料理
列車自横屋出發後一路往北前行,這段的路線還是在平原,除了農田外還可以見到一些住家,沿途也設有數個車站,而在過了一站名為美江寺的車站後,列車向右彎去後繼續前行,接著爬上一段高架路段,這段路段為了跨越岐阜県道53号岐阜関ケ原線而興建的,原本平面的路線在2020年底高架,為目前樽見鉄道全線最新改良的一段的路線
下了高架橋後來到北方真桑站,這裡曾經停有樽見鉄道的14系以及12系等車廂,目前均已不復存在,列車繼續向著本巣站的方向前行,沿途經過一處名為「モレラ岐阜」的車站,車站旁邊就是剛剛ハイモ330-702廣告的購物中心,最後列車來到了本巣站
本巣站為樽見鉄道本社以及機關區的所在地,許多樽見鉄道的列車也以此站做終點,以班次密集度來說因為大垣-本巣這段班次最多,像是左手邊筆者搭乘來的ハイモ295-516就是以本巣做終點,右手邊的ハイモ330-702則是要折返開去大垣
筆者也於此站購買一日券,樽見鉄道一日券成人為1600日幣,半票為800日幣,可在一天內搭乘樽見鉄道內全線無限次。而這個一日券特別的是,一般一日券都是空白的,待購買後站務蓋上日期以證明購買日期,樽見鉄道的一日券設計則是內頁印有年份月份日期,購買後待需要使用時,站務或車上司機會刮開使用日期以證明可以使用
一般來說,筆者在購買一日券後都會放在手機的皮套內,這樣一來可以出示給站員或者司機看方便,二來還可以減少不見的風險,不過樽見這張大到放不下,最後筆者是放在背心胸口前的口袋才解決
本巣站為有人站,雖然以所在地本巣市命名,但站外沒想像中的熱鬧,從地圖上來看的話,反而是北方真桑站外有著許多住宅,本巣站外少數較具規模的大概就是遠方的住友大阪セメント(以下稱住友大阪水泥)岐阜工場
本巣站當初名為美濃本巣,而「美濃」指的就是美濃国。類似的命名方式除了同樣位於岐阜県的長良川鉄道外,另一條筆者造訪過的西濃鉄道,意思也是指在美濃国的西邊,另外,西濃鉄道也擁有樽見鉄道50.8%的股份,而這也跟當時的水泥運輸產業有關
而筆者在購買紀念品時注意到車站裡的廣告,上面寫著的是每年五月至十一月限定的「薬草列車」,該列車主打沿線採集到的野菜等製成的便當,可一邊搭乘列車一邊享用料理,每人售價4500日幣
而在冬天則有「しし鍋列車」,還有像是「冷酒列車」
等與不一樣的風格料理搭配的活動,而在櫻花季時也可包車,另外也有柴油客車的運轉體驗,筆者當天造訪時即有辦理。而上述這些活動均要在樽見鉄道官網事先預約趁著雨勢有遞減,筆者撐著傘走出車站來到外頭晃晃。走上天橋,右側的是往樽見方向的樽見鉄道本線,左側遠方的就是住友大阪水泥的岐阜工場,過去設有專用線至本巣站內,工廠內還配有兩台調車機,不過目前路線與車輛均已消失
自国鉄時代開始,本巣站旁的住友大阪水泥岐阜工場一直都是利用樽見線將水泥送至日本各地,就算樽見線轉為地方部門鐵道-樽見線後,水泥運輸的業務依然持續進行,就像台鐵北迴線一樣,水泥產業成為了樽見鉄道的金雞母
當時用來運輸水泥的貨車,常見的是タキ1900形,而當中除了黑色的住友大阪所屬車外,還有綠色的セメントターミナル所屬車。而車頭則是樽見鉄道的TDE10形,DE10為日本常見的一款柴液機關車,而樽見鉄道的形式前面加了一個「T」則是指樽見鉄道的英文TARUMI的字首T
過去樽見鉄道曾有過兩台用來做調車機的TDD100形、四台TDE10以及一台TDE11形,當中這批TDE開頭的機關車:
TDE10 1為樽見鉄道自社於1984年向日本車輌購買的新造車,基本設計參考DE10形,塗裝也是国鉄色,車前則是加了一個白色帶的V字,1984年上線運用
TDE10 2與TDE10 3則是來自衣浦臨海鉄道的KE65 3與KE65 5讓渡車,分別為1975以及1977年由日本車輌製造,塗裝的部分TDE10 2為了搭配觀光列車而塗上了有點花俏的黃藍組成的塗裝,TDE10 3則是塗上了国鉄色,兩台於1984年上線運用
TDE10 5則是1969年由汽車会社製造的DE10 149,国鉄廢車後讓渡至樽見鉄道使用,於1988年上線運用
TDE11 3則是為了填補1992年廢車的TDE10 3而購買的車輛,最初為1969年川崎車両製造,国鉄車號為DE10 545,国鉄廢車後先短暫讓渡至西濃鉄道運用,車號為DE10 502,1992年讓渡至樽見鉄道運用,並改為TDE11 3,於1992年上線運用
這批機關車們主要的業務為牽引水泥罐車從本巣至大垣,為了牽引重車爬上揖斐川橋梁的路堤而使用兩台機關車重聯,還有就是牽引通勤旅客列車編組以及觀光列車編組,這使得樽見鉄道曾經是私鐵DE10的樂園,而為了保持零件後勤補給,也曾和JR東海購買廢車的DE10放在本巣站旁做零件車。不過在住友大阪水泥宣布停駛鐵道運輸後,樽見鉄道也停了機關車牽引客車的運用,這批機關車沒了使用的空間後,最後於2005年至2007年間廢車後全數解體拆解。倒是最先於1992年廢車的TDE10 3,廢車後讓渡到了高崎運輸做調車機,並改稱DE10 108,至今依然被放在千葉県某處
從天橋上另一端可以見到樽見鉄道的機關區,左側的水塔為過去国鉄樽見線使用SL時留下的。而在轉為樽見鉄道後,也曾有過一次SL進入的紀錄,1990年8月25日,樽見鉄道向JR西日本租賃C56 160牽引由四台自家12系與一台JR東海12系,尾巴再掛了一台樽見的TDE10 2組成的列車進入樽見線運轉,當天列車名為「SLうすずみ号」
在樽見線還行駛SL的年代,主力車種為C11這種小型水櫃式SL,主要為牽引貨車,而當年因為路線延伸工事凍結,因此列車最遠只能開到神海,而那次的SLうすずみ号則是一路行駛到了樽見站,成了樽見鉄道空前或許也是絕後的一次SL運行
筆者原定的行程是走去本巣站與下一站織部之間的一個點拍攝,那個點可以拍攝水泥廠與列車還有水田的倒影,該點在樽見鉄道官網即可以看到照片,不過位於兩站之間只能用走的。可惜天公不做美,天氣差還是別走太遠了,加上剛剛在機關區回車站的路上雨又變大了些,只好撤退回到車站
在車站內待了一下後,感覺雨勢又變小了,於是又跑去站外的平交道拍攝。左側的ハイモ295-516為當天運轉體驗的車輛,右側的ハイモ295-617則是要開往大垣站的,最裡面還有一台ハイモ330-703,意外成了三車會
拍攝完後筆者又回到了本巣站站房內候車,坐在候車室內可以看到站房裡頭的辦公室似乎在忙著什麼,應該是在處理當天運轉體驗的一些事項吧,在這天氣不佳的日子還要照常舉辦運轉體驗真的是辛苦了
看著時間接近,筆者撐傘走到月台候車,本巣站月台雖然有個小候車亭,但也不大,不過當天也沒什麼乘客,筆者一人坐在候車亭等車。開來的則是廣告彩繪的ハイモ330-702
列車自本巣站開車後,先是到了最初筆者想去的織部站,接著一路沿著根尾川向山裡開去,這段開始路線就有山區的感覺了,沿線許多樹枝還因長得太長,列車在經過時會直接掃過,而在織部至木知原站之間還會通過兩座名為山口以及黒藤的小隧道。由於外面下著雨水氣重,加上車內開著冷氣,玻璃上起了一層水氣,車上一位父親帶著兩個小孩,兩個小孩就用玻璃畫起畫來,還互相比較誰畫的比較好,相當具有童趣的畫面
這段左手邊可以見到根尾川,在抵達谷汲口站之前列車跨過根尾川,根尾川變成了在右手邊,不過過沒多久又再跨過一次,根尾川再次變回左手邊。樽見鉄道在進入本巣至樽見這段區間後,沿線許多橋樑均是為了跨越蜿蜒的根尾川而建,以根尾川為名的橋樑就有多達十座
列車繼續前行,在經過了神海站之後進到了樽見鉄道最晚完工的路線,雖然這段開始是山區路線,但還是可以見到一些小平原,上面有些農田與房舍,而在過了高科站後,列車正式進入山區路段,接下來開始隧道橋樑都多了起來。過了鍋原站之後就是隧道與橋樑的排列組合,一下橋樑一下隧道,最後在過了長534公尺的日当隧道以及第八根尾川橋梁後,來到了筆者的下車站-日当。日当站旁是長895公尺的高尾隧道,站在月台上可以拍攝列車進入隧道的畫面
日当站開業於1989年,為當時與樽見鉄道延伸路線一同開業的車站之一,車站為無人站,僅有一座月台與小候車亭
站外種有櫻花,在櫻花季時這裡也是一個名攝影點,不過筆者造訪當天當然沒有櫻花,甚至還下著雨,讓這個車站無人站外也沒人的小站更顯荒涼,而筆者在此站下車的目的除了原本有找點拍照外,還有就是為了去看一台保存車
順著站外的馬路走了十分鐘左右來到幾棟民宅前,在民宅中間的通道後方,停著一台二軸的小柴油客車,這台柴油客車為ハイモ180-202,目前為私人保存,而這也是筆者在日当下車的主要目的
這款車為ハイモ180-100形,當時製造一輛,而同樣設計的還有ハイモ180-200,製造兩輛,主要差異為車內座椅配置,前者與窗戶垂直配置的座椅,後者為長條椅。三台車均為1984年由富士重工業製造,屬於旗下的Le-Car系列的二軸車,這批車設計的初衷即為專門供應給閒散區間的第三部門鐵道用,除了設計上除去廁所外,許多零件也與公車零件流通,車體也是輕量化設計,並且對應ワンマン運轉,成了名副其實的「レールバス(鐵道巴士)」,而樽見鉄道這批車還得了鉄道友の会的ローレル賞(桂冠賞)
這批車上線之初並沒有總控重聯運轉的設計,後來於1985年加裝,也是因為這款車本身車體較小運量不大,樽見鉄道才會引進客車用來載運通勤人潮。隨著樽見鉄道通車至樽見後,這款車運用範圍也到了終點樽見,不過這款車因為其較小的車體無法載運更多旅客,因此引進能載運更多旅客的車輛後,於1993年先退役了ハイモ180-101,退役後讓渡到了和歌山県的有田鉄道,剩下兩台的ハイモ180-201與ハイモ180-202分別在1999年以及2006年廢車
這三台鐵道巴士廢車後,ハイモ180-101去了有田鉄道,在有田鉄道於2003年廢線後,目前依然保存在當地的有田川町鉄道公園裡,每個月還有一次的動態乘車體驗
ハイモ180-201據傳被新潟トランシス買回去保存,不過這個僅有日本網友拍攝到的照片而已,保存場地也是非公開的,無法進一步確認
而這台ハイモ180-202則是被當地的NPO「樽見鉄道を守る会」保存,過去曾有開放讓人上車參觀,不過後來據說管理者年事已高,因此近年來就沒什麼活動了。而當時筆者也是發現到Google地圖上有一座標示「根尾谷鉄道文化村」的地標,這才好奇點進去,意外發現到了這車靜靜保存於此。不過保存場地為私人土地,加上旁邊有養狗,雖然筆者是不太怕狗,但出於尊重還是遠觀就好,至少能看到這台可愛的鐵道巴士就夠了
看著雨勢又大了一點,想到接下來要撐傘拍照就很麻煩,於是筆者決定改變計畫,先搭車往回回到神海站。走回日当站,筆者自己一個人在這山中小站等車,周圍除了鳥鳴與雨聲也沒什麼聲音,直到聲音漸大的引擎聲自隧道裡傳來,開來的是剛剛搭來的ハイモ330-702
來到神海站,雖然這站設有兩條股道,但目前僅使用不靠站房這側的路線,靠站房那側的路線上還綁了枕木。這裡曾經是樽見線的終點,目前則是無人站
走進站房前,筆者注意到站房地上怎麼鋪了報紙,上面還有著許多黑白相間的小長條物,走進站房抬頭一看,原來是燕子在站房裡築巢,還不時可以見到燕子媽媽出去把食物帶回去餵幼鳥。其實這趟旅程下來,筆者意外發現去了許多地方都可以見到燕子築巢,例如在一些車站,甚至還有在旅館門口築巢的
神海站站內有個可供索取傳單吸引了筆者的目光,上面寫著機關車的免費體驗會,看位置應該是過去本巣站旁邊通往水泥工廠的專用線遺跡。上面寫除了搭乘外,還可以駕駛,而且五歲以上只要通過三次運轉教學,並且付500日幣,就可以得到一張機關車運轉駕照,這個如果帶小孩子去感覺應該很有趣,不要說小孩子了,連筆者都感興趣了,有機會再去看看這到底是什麼樣的活動吧
神海站開業於1958年,當時為樽見線的終點,當時名為美濃神海,後於1971年降為無人站,1984年樽見線改為樽見鉄道營運後改稱神海站,1989年樽見線通車至樽見站後神海站改為中間站至今
雖然是無人站,但隔著玻璃看站房裡頭車站辦公室的空間有整理過,可能是當地自治體在使用的吧。而站房候車室內還有擺了電子琴,而且有插電的,還有台收音機播放著內容,甚至還有台遊戲機,不過遊戲機就沒插電了,另一個角落還擺著許多鐵道書籍
最後因為下雨的關係沒辦法出去車站探索,但至少在這站房內還有東西可以拿來看看,筆者就在這無人站房內看著書等車來
回到月台繼續等車,不過天氣還是一樣不佳,筆者撐著傘一個人站在月台上等車,開來的是先前有遇到的ハイモ330-703。上車後列車一路向北開,自日当站開車後進到了高尾隧道,這座長895公尺的隧道為全線最長的一座隧道 出了隧道後再通過第九根尾川橋梁,就到了高尾站,隨後又是兩座名為江浪以及水尾的隧道,接著抵達了水鳥車站
水鳥車站附近有一條名為根尾谷斷層的斷層,這條斷層曾於1891年10月28日引發一場芮氏規模8.0的濃尾地震,為日本目前發生過最大的直下型地震。地震發生後除了地表發生明顯的隆起外,更是日本最大的地震斷層,也因此成為許多地質學家的研究對象。當時樽見鉄道後半段即是因為要跨越這條斷層,需要經過審慎評估才會延宕,而目前除了地表可清晰可見的斷層外,旁邊設有斷層觀察館可參觀
出了水鳥站後,列車通過第十根尾川橋梁,這是樽見鉄道最後一次跨越根尾川,接著開進板所隧道,出了隧道後就到了終點-樽見站
樽見站為樽見鉄道的終點,僅設有一座月台與簡易的候車亭,以終點站來說似乎有點遜色。而其實如果按照當年国鉄最初的計畫,樽見並非這條路線的終點站,因為當年計畫路線將一路延伸,經福井県的大野地區一路到石川県的金沢與北陸本線會合,不過剩下這長達150公里的未成線也已經不可能實現了
樽見站本身為無人站,造訪當天下著雨,除了搭車來的乘客以及筆者外外也沒其他人,感覺有些荒涼
走出車站穿過站外的地下道來到樽見的街上,這裡在櫻花季時會有不少遊客湧入,在車站附近還有兩間旅館,不過筆者在這個櫻花綻放完還飄著雨的五月中造訪,街道上可以說是一個人都沒有,除了站內柴油客車待機的嗡嗡聲外沒有其他聲音。街道上沒人就算了,原本想吃的午餐到了門口看見還掛著整備中的牌子,而且門也是鎖著的,於是再走去下一間,一樣是大門深鎖 不過怪的是根據Google地圖顯示這幾間都是營業時間,而又隨便找了一兩家一樣不是沒開就是未到營業時間
就在原本以為該不會要沒午餐的時候最後看到地圖顯示跨了根尾川還有一家咖啡廳,而且也有販賣午餐,筆者抱著最後一搏的心態走去
所幸這家咖啡廳有營業,店內除了筆者還有一桌客人,那桌客人是一群婆婆媽媽聚在一起聊天吃飯,這畫面讓筆者聯想到之前看過的一部日劇「Hot Spot」,這種日常的感覺也是讓筆者喜歡常常往地方線找個地方小店坐下來享用一餐的原因
筆者點了一份大盛味噌豬排定食套餐,豬排炸得酥脆內部多汁,配上濃郁的味噌醬一口吃下相當滿足,而這味噌醬吃起來有點甜麵醬的味道,不過兩種也都是發酵而成的調味料,多少會有點像的吧,而豬排旁邊點綴的不是常見的高麗菜絲,而是多種蔬菜混合的沙拉,而且小碗裡還有一份,無論是豬排還是沙拉,每一口配上白飯享用都再適合不過
用完主餐後這份套餐還有一杯飲料以及甜點,飲料可選擇紅茶或咖啡還可選擇冷熱,筆者選了一杯冰紅茶,甜點則是冰淇淋搭配水果以及一些餅乾點綴,這份套餐雖然簡單但相當美味,而且加了飯之後的價格才1200日幣,挺划算的
當筆者剛抵達店門口時看到店開著時,真的有種終於得到救援的感覺,就座後沒多久雨又變大了,直到離開前雨勢又趨緩了,真是覺得能在這家店裡用餐太好了,離開前店員還叮嚀路上小心,如果再來樽見的話再來這家店吧
離回去的車還有一段時間,筆者決定去看看樽見的名地標-淡墨桜,不過前往淡墨桜的道路沿途都是上坡,筆者沿著馬路一路上坡來到了一處停車場,看了下路標,要再爬一段才能看到淡墨桜,這段坡道沿途可以見到一些店家販賣小吃,在花季時這邊應該生意興隆吧
爬上斜坡後總算是見到了淡墨桜,淡墨桜與神代桜以及三春滝桜被稱為三大桜。淡墨桜並非自然形成的,據傳為西元467年時由継体天皇種植,目前樹齡已經高達1500多年,1922年時被指定天然紀念物
1948年時評估會在三年內枯死,後來在救治下於1950年再次綻開櫻花,1959年受到伊勢湾颱風影響而有損害,1967年時作家-宇野千代小姐造訪時見到其狀況而擔憂,隔年在雜誌上刊登一篇名為「淡墨桜」的文章,因而引起當地政府注意這棵當時已經1200多年的巨大櫻花樹,並且著手讓其再生。至今每到花季時 ,綻開的淡墨桜依然是許多人前來樽見的一大理由
雖然造訪當天並非花季,加上下雨的關係,整個淡墨桜周圍沒什麼人,不過在花季時這裡可是人山人海。而為了載運賞花的人車潮,樽見鉄道曾於1990以及1992年曾向JR東海引進共五輛的12系,並命名為オハ1000形以及スハフ1100形;還有於1990年向JR四国購入3台50系命名為オハフ800形,並且與トキ25000形敞車改造成的うすずみ1形,合併成一組名為「うすずみファンタジア号」的觀光列車,TDE10 2的塗裝即是搭配這組觀光列車用的
而在樽見鉄道於1994年自JR東海購入14系,並且命名為オハ2000形以及スハフ2100形後,雖然這批14系主力是通勤時段用,但花季時也會加入疏運。引進14系的同時,50系改成的オハフ800形則是廢車,而うすずみファンタジア号則是變成了12系搭配うすずみ1形的編組
而除了樽見自家的客車外,過去也有JR東海的客車直通進入的紀錄,甚至還有發生過花季時樽見鉄道的TDE10故障,臨時向JR貨物借用DE10運行的紀錄,這些都證明當年樽見鉄道的客車列車可說是玩得有聲有色,不過在貨物運輸停止後,客車也因為未來無機關車可拉而事先退役,目前均已拆解,留下這段第三部門鐵道少有的客車歷史
回到樽見街上,雨勢雖然趨緩,但依然還是沒有人,筆者一人徒步像車站的方向走去。這裡連便利商店都沒有,不知道晚上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景象?不過從這也能看出來,為何樽見鉄道在少了貨物收入後營運會轉艱辛了
回到樽見站,筆者坐上往回開的列車,車上乘客依然不多,不過大部分都是大人帶著小孩,當中還有筆者上午遇到的爸爸帶著兩個小孩。回程列車繼續穿梭在山區中,筆者坐在車上試著回想當年乘坐機關車牽引的客車在此行駛的感覺,或許就跟之前去わたらせ渓谷鐵道搭乘トロッコわたらせ渓谷号的感覺差不多吧
回程筆者在鍋原站下車,該站於1989年開業,為無人站,僅有一座月台與候車亭。月台上可以看到有塊牌子寫著「根尾川温泉」,在這裡也產有溫泉,目前在谷汲口站附近的泡湯設施,過去在鍋原站旁也有,不過早已結束營業,目前外面已用鐵皮圍起不得進入
而在已經關閉的溫泉設施旁,有著一台彩繪的篷車,彩繪的塗裝與地景融合在一起,原本還沒發現,後來發現到形狀有點像貨車這才意識到是台貨車,從底色跟長度判斷應該是ワム80000
出了鍋原站繞到聯外道路的橋上,橋下的根尾川因整天的雨勢而變得更湍急,溪谷間也有雲霧繚繞
筆者繼續徒步前往攝影點,沿途注意落石的告示牌讓人不得不提高警覺,雖然此時雨勢已經停了,但走在兩旁都是樹木的道路上,還是感覺濕氣有點重。而在林中走到一半筆者見到一座人工物,走近一看才發現原來是墓碑,而繼續走發現還有數座,雖然心裡總覺得有點怪怪的,但想到這裡某方面來說是人家居住的地方,有個外國人在這裡經過,筆者才是比較怪的一方吧,在心中抱著尊敬的態度,最後走到了一處隧道上,順著旁邊的路往下就到了攝影點
而キハ85在歷史上還真的有紀錄開進樽見鉄道過,而且還一路開至終點樽見,1991年時JR東海就曾開行兩輛編成的キハ85進入樽見鉄道試運轉,據說是為了淡墨桜花季時載運旅客所開行的直通列車的評估列車,不過僅有這次運行紀錄而已,最後直通列車則是繼續使用客車運行,キハ85的運行僅留下些許日本同好的紀錄
回到車站,筆者一人坐在月台上等車,等車時能隱約聽到不遠處根尾川的水流聲,不過最後最大聲的還是平交道聲以及車輛的引擎聲。上車時筆者注意到車內貼著樽見鉄道徵人的廣告,主要徵求司機以及道班工,在這個日本運輸業普遍缺工的情況下,許多地方線的運行也更艱難
離開鍋原站後筆者來到谷汲口站,此時雨已經停了,甚至太陽還從雲層當中露臉了一下。谷汲口站開業於1956年,當時為樽見線的終點,1958年後隨著樽見線的逐步延伸,谷汲口變成了中間站至今
谷汲口站目前為無人站,而在櫻花季時整座車站會被四周綻開的櫻花包圍,列車也會感覺像是行走在櫻花隧道中,許多遊客也會在此時來到谷汲口站,在這個時期谷汲口站就會臨時加派站務人員
而在谷汲口站站外約3公里多的地方外則有一座谷汲站,那裡曾是名鉄谷汲線的終點站,過去從這個車站可以一路搭乘電車回到名鉄岐阜站,而且使用的車種還是類似路面電車的車種,是一個相當具有特色的電車系統,不過後來谷汲線於2001年正式廢線,目前谷汲站內保存了兩台當年的電車
而在谷汲口站旁也有一台保存車,這台是オハフ502客車,形式為オハフ500形,原本為国鉄擁有的オハフ33形客車,這些車被稱為「舊型客車」簡稱舊客。當時因樽見鉄道的鐵道巴士在通勤時段無法載運過多的人潮而引進,分別在1984年與1989年各引進兩輛,運用為兩輛一組的方式,並且將兩輛的非連結面端的風檔拆除。最後因引進14系做通勤用車後於1990年報廢三台,1992年全數報廢,目前僅剩一台オハフ502保存在谷汲口站,不過雖然說是保存,但車況其實相當不佳
オハフ500形最初引進時的塗裝為圖中的藍色加上紅白線條的塗裝,車端還可以見到拆除風檔後封起來的貫通門,這個塗裝被用在1984年引進的オハフ501與オハフ502上直至1984年改為茶色塗裝。而1989年才引進的オハフ503與オハフ504則是都採用茶色塗裝,末期也曾擔任過觀光列車以及搭配12系運行過的紀錄
而這款車的模型也挺有趣的,最初TOMIX在樽見鉄道開通時就有搭配出過模型,不過以現代標準來看當時的模具真的有點粗糙,而TOMIX後來又於2024年再出了一次這款車,並且搭配TDE10 3一起販售,紅色機關車牽引藍色舊客,背景還有綠色罐車的畫面只能在模型中回味了
而筆者在谷汲口站附近挑的攝影點位於車站旁邊的第二根尾川橋梁,該橋旁邊有一條公路橋,站在上面可以拍攝列車過橋的畫面,遠方的山頭還籠罩在雲霧繚繞中,樽見鉄道的柴油客車緩緩開過
在等車的同時筆者注意到,在橋樑下游就有幾家販售香魚料理的店家,河床上還可以見到一些釣客拿著魚竿釣魚,原本想著還有時間,要不走過去買條烤香魚來吃,不過在中午連續在樽見碰壁的經驗後,加上又有點懶,最後還是放棄了去買香魚的念頭,不過過了幾天後筆者還是品嚐到了美味的烤香魚
而最後筆者在一家咖啡廳坐下休息,順便吃下午茶,而就在抵達店門口時突然下起來了大雨,真是好家在。店面由過去的民宅改造而來,店內除了吧台與座位區外,走到裡頭還有販售一些小東西,整體格局讓筆者想起了那個在屏東市區的老家,過去也是這種日式民宅眷村,後來被收回後整理重新租給店家做咖啡廳
筆者點了一杯蘋果汁與提拉米蘇甜甜圈,原本以為會像是巧克力甜甜圈那樣裹在外表而已,沒想到上桌是在甜甜圈上放上牛奶冰淇淋與可可粉的組合。甜甜圈外表口感脆脆的,裡面相當紮實,剛出爐的甜甜圈配上冰淇淋,兩者冷熱交替。坐在店裡吃著下午茶的同時外面的雨勢也趨緩,直到出店門時雨又停了
走回車站,筆者搭上車返回大垣,一整天的樽見鉄道之旅也告一個段落,上車時車上沒幾個乘客,隨著列車過了本巣站之後,沿途幾個站才上來了一些旅客,還有一些聽講話像是來自東南亞的乘客,本巣至大垣這段對樽見鉄道來說可能才是比較能賺到錢的路線吧
抵達大垣站後,下車前司機會給每個人一張乘車券,這張券可以用來過JR大垣站內的檢票口,過了檢票口後如果需要再搭乘東海道本線前往其他地方的話,則是再買票或者刷卡進站即可
筆者回到岐阜後,先到旅館放行李接著出門覓食,找了間以餃子為主的餐館,點了一份餃子定食還有小菜跟調酒,最後又追加了餃子。餃子外表酥脆,裡面餡料多汁,沾醬配上白飯吃更好吃,在用餐同時,筆者注意到隔壁桌座了一對來自歐美國家的阿姨,聽她們也在聊著接下來要去哪,可以在岐阜遇到來自歐美的觀光客,這還真讓筆者意想不到
整天的樽見鉄道之旅雖然天公不做美,但還是探訪了這條鐵道的許多特色。而當年因運輸水泥而引進的柴液機關車與貨車,以及為了載運旅客引進的客車,雖然都已經成了過去,不過依然有些蛛絲馬跡可循,現在的樽見鉄道雖然只剩六台柴油客車在運用,但依然用著有限的資源,盡可能與地方推出不同的主題列車,目的就是為了吸引更多人來造訪這條曾經計畫連結中部與北陸地區的路線。或許下次可以等花季的時候,或者挑選主題列車有開行的日子再來造訪吧
岐阜県境內目前有三條非電氣化第三部門鐵道,除了樽見鉄道外,另外兩條為長良川鉄道與明知鉄道。當中自美濃太田延伸出去的長良川鉄道,過去曾和樽見鉄道一樣都是預計要做連結中部與北陸地區的路線,後來也都隨著工程凍結而成了地方線。而長良川鉄道為了發展觀光則是推出了觀光列車「ながら」,近年來則是因為引進新的NDC並且塗上国鉄時期的塗裝而引起話題,這條沿著溪谷前行的地方線又是怎麼樣的風情呢?
敬請期待
點此觀看上一篇:近江鉄道
點此觀看下一篇:長良川鉄道
最後附上一段影片:
留言
張貼留言